别忽视“探废”潮背后的隐藏风险
“潜入城市废墟,抵达世界尽头”“收集时代残片,定格废弃美学”,社交平台上,充满电影感的文案让“探废”潮流悄然兴起。年轻人涌入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拍摄写真、办演奏会,甚至整理出躲避保安的“闯关攻略”,将城市隐秘角落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然而,在浪漫滤镜的背后,高坠、摔伤等安全事故频发,让这场小众潮流逐渐滑向危险冒险的边缘。(10月22日红星新闻)
“探废”的走红,折射出年轻人寻求独特体验、逃离同质化生活的心理诉求。废弃建筑承载着时代印记,斑驳墙体记录着城市变迁,锈蚀机械镌刻着工业文明的痕迹,某种程度上成为观察历史、感悟时光的特殊窗口。但在流量逻辑的裹挟下,这份初衷逐渐变了味儿:有人为博眼球刻意追求惊险刺激,对“禁止入内”的警示标识视而不见;有人把翻越围墙、躲避管理当作“勇敢勋章”,将安全规则与公共秩序抛诸脑后。这种畸形导向让“探废”异化为不计后果的危险狂欢,暗藏致命隐患。
事实上,废弃场所早已脱离正常安全管控,墙体松动随时可能坍塌,废弃电梯井、深坑极易造成坠落事故,不明化学残留更危害身体健康。上海某废弃工厂内,探险者翻墙闯入后不慎摔进烂泥地;某贴有明确警示标识的废弃广场上,摄影师为追求独特角度攀爬高坡导致高坠受伤。这些事故并非偶然,而是漠视规则、盲目冒险的结果。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探废”行为已触碰法律边界。擅自闯入他人产权建筑,涉嫌违反民法典“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的规定;破坏废弃设施则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构成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平心而论,“探废”的初衷本无过错,错的是突破安全与法律底线的冒险方式,是被流量绑架的畸形追求。城市废墟并非只能成为危险探险地,有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打开方式。揆诸现实,不少城市将废弃工厂改造为文创园区,让工业遗迹在保护中焕发新生;部分历史建筑通过保护性开发,成为兼具教育意义与观赏价值的文化景点;一些城市还专门打造“城市记忆展厅”,让人们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感受旧时光的魅力。年轻人追求独特体验无可厚非,但必须守住安全红线、尊重法律边界,不能把危险当个性,把违规当潮流,更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小众浪漫”。
引导“探废”潮流回归理性,需要多方合力、标本兼治。社交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担当,主动下架危险“探废攻略”,在相关内容页面增加安全提示;相关部门可对辖区内废弃场所加强排查管理,设置明显警示标识与防护设施,同时统筹规划可利用资源,为年轻人提供安全合规的文化体验;社会组织与媒体也应加强宣传引导,普及安全知识与法律常识,让理性探索的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与价值观,明白真正的美学追求不应以生命安全为代价,理性探索远比盲目冒险更有意义。
审美不是无底线的放纵,自由更不是漠视规则的借口。当“探废”者放下翻越围墙的冲动,社交平台摒弃猎奇引流的功利心态,相关部门完善管理与引导机制,这场小众潮流才能回归本真,既满足人们对个性体验的追求,又守护好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的底线。
文丨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