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奥运冠军孙杨:广东是我的福地,这里的“绿”看得见,也游得出
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将打造历史上第一届碳中和全运会,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深度融合提供鲜活样本。其中,游泳比赛场景中绿色理念的落地实践、运动员的环保理念与行动深刻诠释着美丽全运的内涵。
近日,中国游泳运动员、奥运冠军孙杨接受羊城晚报绿美广东融媒体工作室独家专访,作为第五次参加全运会的游泳健将,他坦言此次参赛“是用热爱在坚持”。
面对首届碳中和全运会,孙杨从泳池水质优化谈到场馆赛后运营,分享了他如何理解绿色赛事对竞技与民生的双重价值。他更以“潮流、文明、包容”概括广东印象,并呼吁公众共同守护“绿美广东”。
绿色低碳赋能游泳竞技
羊城晚报:今年,您第五次参加全运会,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期待?
孙杨:本次参赛和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应该是2005年在江苏南京——对我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是用我的热爱在继续坚持。希望在十五运会上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为游泳生涯继续扩大荣誉。
羊城晚报:十五运会将打造首届碳中和全运会,您是否了解相关的绿色举措,如低碳场馆、环保器材等?
孙杨:是的。从2025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在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展开时,我就留意到了游泳赛事中的绿色举措。
作为运动员,我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碳中和赛事。从十五运会比赛场馆的可再生建筑材料、通风设施、照明系统和光伏系统等,还有游泳馆中最重要的水,都能体会到绿色办赛的理念。不少场馆还有针对赛后运营的绿色规划,场馆里可以举办演唱会、展览,让大家参加低碳健身课程,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观众朋友们也可以通过公交、地铁直达赛场,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
羊城晚报:从专业竞技的角度看,这些环保措施所保障的优质水质,除了关乎安全以外,对划水时的水阻控制、体能分配的稳定性等方面,具体能起到什么作用?
孙杨:水质对游泳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池子,游起来能感受到水是非常轻的,是有漂浮感的。通过绿色办赛,水质在不断优化,对成绩也有提升作用。传统的游泳池,水处理系统是从泳池两侧池壁进水,在深端池底回水。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游泳池更多地在泳池池底布局给水口,从底下出水,使得水流逆向而上,让水能够有序均匀地交换,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这样可能更利于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羊城晚报:在比赛训练和日常生活中,您平时会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来践行和推广绿色生活理念?
孙杨:践行绿色理念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捡起路上、场馆里的垃圾,我们呼吁大家一起践行绿色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它不仅仅只是从水质出发,更是全方位的行动。
羊城晚报: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绿色体育精神的传播载体。您最希望它为中国游泳运动留下些什么?
孙杨:我相信这一届全运会的游泳比赛一定会在全运会历史上留下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更在于展现出更多的科技、AI、碳中和元素。
“速度”与“绿度”同频共振
羊城晚报:您多次来到广东参加比赛和活动,广东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孙杨: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提炼广东给我留下的印象,我觉得首先是“潮流”。广州和深圳离香港很近,与国际接轨比较紧密。
第二个是“文明”。广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互融合。
第三个是“包容”。广东的持续发展,其实跟人有很大的关系。广州对外来打工者和在这里生活的人包容性很强,我觉得一座城市的良好发展需要它具备包容和善良的城市性格。
羊城晚报:广东作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这次再来,您有没有感受到生态环境方面的变化?
孙杨:昨天(9月12日)我到的时候是晚上,今天白天走出去看,除了高楼大厦,看到最多的就是绿化。今天走进校园,我发现广东的校园绿化景观也非常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里会感到非常幸福,幸福感指数非常高。
羊城晚报:在您的理解中,全运会游泳比赛与更广阔的“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目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孙杨:广东曾承办第6届全运会、第9届全运会和第16届亚运会,我在广州亚运会的男子1500米自由泳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块个人项目亚运金牌。所以,广东是我的福地。
我每次来,都注意到广东的市容市貌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广州番禺区十多年前基本上没有高架桥,后来桥通路通,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明显增加,环境卫生、绿化养护也做得越来越好。比如,从机场到市区的沿途,我看到生态建设越来越好,推窗可以见绿。这些美景是“美丽中国”和“绿美广东”最好的诠释,美丽广东由每一个老百姓和每一位守护环境的人共同建设。
羊城晚报:请以本届全运会和“绿美广东”三周年为契机,向身边人发出呼吁,邀请大家一起加入环境保护行动。
孙杨:我希望每一位游泳运动员,包括我,都能在全运会上“游出中国速度,守护广东绿度”,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一个充满活力、更加美丽的广东。
策划统筹 | 张爱丽
文 | 记者 胡彦 张爱丽 黄颖琳
图 | 戚容源
海报 | 陈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