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二年级下午放学提早?三个争议热点,你怎么看?
9月新学期开始,广州一、二年级减少2个课时,每周下午3点左右放学的天数或增加2天,引发热议。《隽言教育》调查发现,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下午3点左右放学的天数增加了,是否增加了家长接娃的时间和经济负担?课时减少了,是不是学的知识就少了?校内托管的“兜底”服务,该不该收费?
新变化:
一二年级下午3点左右放学天数增加
事情起因是广州市教育局于今年7月21日公布的《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5年修订)》(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到,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总量从28节降至26节。具体到学科来看,小学一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各减少1课时,为其他学习与活动腾出空间。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口语周课时由固定2节调整为1-2节,给予学校一定弹性。
记者采访多区小学获悉,以往一、二年级有两天的下午仅上一节课,有三天的下午上两节课;从9月新学期起,变更为有四天的下午仅上一节课、有一天的下午上两节课。每周下午3点左右放学的日子增加了两天。也就是说,相比以往每周3点左右放学的天数增加2天。
开学在即,新变化引发各方热议。
讨论一:
增加家长接娃负担?
校内托管可18点后接娃
一些家长表示,新变化会增加接娃负担,下午2点把娃送回学校,没多久又要接回来。
但也有家长表示,接娃方面“变化不大”。“我们双职工,之前无论孩子是3点多放学还是4点放学,都是没法接的,一直参加校内托管到下午6点,无论变不变,我们依然是校内托管,6点接娃。”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学校校内最晚可托管到18:30。
实际上,2021年秋季学期起,广州实现校内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小学提供“5+2”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周一至周五每天放学后学校至少提供2小时课后托管服务。校内课后服务包括基础托管与特色托管,为有需要的家长“兜底”,家长可根据需要为孩子报名校内课后托管服务。例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一二年级周一16:00放学,周二至周五15:05放学,学校提供课后托管服务,其中基础托管最晚可到18:30结束。南沙区南沙小学一、二年级周三放学时间为16:50,其余时间为15:55放学,学校提供延时托管和素质拓展课程等服务,最晚可到18:15结束。
收费方面,托管时长或课程种类不同,收费标准有所不同。基本托管各区收费标准从2.5元/人·天到10元/人·天不等;特色托管收费为30~60元/次。
至于下午送娃到校上一节课又要接走的问题,也可以选择在校午休和午饭。2021年开始广州实现的校内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已经包含校内午休的托管,随后几年全市极力推行午休“躺平睡”。
讨论二:
减课时学得少了?
教育局:重在效率提升和教学方式变革
《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5年修订)》公布后,一名自称是升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向教育局“局长信箱”进行了投诉。该家长表示,在小学新版教材难度提升、部分知识前移学习的前提下,减少低年级教学课时不符合实际,该家长认为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且减少学校课时是变相加重家长教育的负担,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此外,该家长还提到,低年级课时减少不利于学生衔接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强度和压力,巨大的改变容易造成学生压力,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对此,市教育局回复称,《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5年修订)》严格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办法(2024年版)》进行修订,一、二年级周课时量根据上位规定,明确为每周26节。
针对教材和课程容量的情况,市教育局表示,这与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相关,本次修订更注重素养导向和减负导向,课时总量做减法,严控低年段学业负担,重在效率提升和教学方式变革。幼小衔接期整合多课程实施适应教育,适配学生认知规律,也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协作。
市教育局还提到,后续市区教育部门和教研部门将加强指导,落实做好教师培训,实施过程注重及时反馈,引导教师深耕课堂改革,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
一位校长表示,2022年新课标颁布后对教学有新要求,全国中小学生更换了新教材,新版教材教材做了一定优化和知识整合,减课时不会带来“学习时间压缩、赶进度”的问题。
讨论三:
校内托管收费有没有道理?
课后服务≠义务教育、普惠≠免费
一些观点认为,放学提前让孩子校内托管收费,是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21年广州全市推行“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的时候就讨论过。根据国家和省市“双减”政策,午托等课后服务产生的成本,学校可适当收费。例如越秀区的政策意见为:“校内课后服务产生的成本,包括劳务报酬、场地资源、水电消耗、固定资产折旧、材料损耗等,由政府、学校、家长共同承担。其中家长承担的托管服务成本分两大类别,一是基本托管:午休托管成本建议5元/生·天,下午托管成本建议10 元/生·天;二是素质类课程。所有收费项目坚持自愿原则,必须进行公示。收费项目的收支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一位校长表示,希望家长们能厘清课后服务普惠和义务教育免费的区别,“课后服务是老师和学校额外的服务,政策规定是‘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合理分担校内课后服务运营成本,不以营利为目的’。”
记者了解到,各区教育局对课后服务有适当的财政补贴,通常生均每日几元钱,学校补贴场地等成本。
讨论四:
素质课价格越低越好?
家长需理性判断
校内特色托管就是各种素质课程——艺术乐器、体育运动、科技拓展等。素质课程的价格,是家长们的敏感点。但价格越低越好吗?事实上,这和师资水平相挂钩。
此前,“老师的老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附小”)的家长们就要求学校引入的第三方校外培训机构涨价。
华南师大附小的家长们大多是华师的教师或教授,对教育规律“门儿清”。校内课后服务启动之初,学校引入了两家第三方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校内60%的托管课程,机构和家委会代表谈判价格时,价格太低反而受到了家委会的质疑:“基础托管收10块钱,能请到什么人来教我的小孩?”
家委代表算账:一个班20个孩子,10元/生·天是200元,200元够请什么样的老师?作为“老师的老师”,他们非常清楚市场行情,有经验、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没有250元请不到。“辅导作业讲清楚解题思路,能回答好学生问题也不是容易的!如果老师水平不高,不但作业辅导不好,甚至可能纪律都管不好,还浪费了孩子时间,不是亏大了?”家委代表说。最终,双方协商结果为20元/生·天。
“一些家长和学校,只要求价格低,不考虑质量,结果相对优质的机构和课程无法进入学校。”一位家委员表示,家长们达成一致理性选择,不让劣币驱逐良币。
当然不是所有家长的经济能力都能负担素质课程,但校内托管服务的确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教育局和学校也尽量压低素质课程的收费。
归根到底,各方还是互相体谅、多做沟通。政府部门多一些教育投入、多向家长解释政策变化的原因及结果、多向学校提供支持和支撑;学校多做一些能力范围能做到的调整;家长也多一些理解。
文|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