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小青柑迎“丰产考验”:如何主动求变,实现“丰产又丰收”的价值突围?
小青柑,作为一种将普洱茶与茶枝柑青皮相结合的独特茶饮,近年来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在茶枝柑青皮核心产区的江门新会,柑果生长和青果销售情况备受各方关注。
记者近日在新会小青柑主产区走访获悉,盛夏时节,江门新会茶枝柑种植园里,小青柑迎来近十年最盛挂果季。密密匝匝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然而当地果农却心情复杂——产量增大幅增加固然是好消息,却也潜藏着“果贱伤农”的隐忧。
小青柑采购商难觅踪影,中小农户的果子销路不畅,更有采购商抬高采购标准、外围产区低价冲击……如何让累累硕果换成真金白银?当下的新会小青柑产业正努力上演“丰产又丰收”的突围战。
考验:枝头硕果累累,柑农难言喜悦
原本只有陈皮才是江门新会最受追捧的“宠儿”。根据采收时期的不同,新会茶枝柑皮可细分为青皮、二红皮和大红皮三种,青皮的市场接受程度明显不及两位“大哥”。
近年来开始流行的“柑普”,则是以新会柑皮和云南普洱熟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品。根据采摘加工时间,柑普也有“小青柑”(7-8月采制)和“大红柑”(11-12月采制)之别。小青柑受到市场认可,也带动了茶枝柑青皮地位的提升。
柑农们每年夏天都会对柑果进行疏果作业,这对他们来说是原本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可以保证留在枝头的果实长得更加饱满,也能够提前获得一笔还算可观的收入。
2025年7月下旬,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梅江、三江、双水等核心产区探访,处处青柑压弯枝条。当地柑农告诉记者,新会全区正迎来近十年来最旺盛的挂果季,许多柑园增产50%以上,部分新树甚至实现100%增长,预估全区小青柑总产量较往年平均增长超30%。
“今年果量比去年多了四成,产量是不错,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疏果了。”在三江镇深吕村柑农陈师傅家的果园里,他指着自家果树向记者感叹,疏掉的这些小青柑,每颗重约20至30克,往年会有专人上门收购,“今年没见到去年那批上门收青柑的人了”。
双水镇柑农陈伯蹲在自家果园边,望着满园青果,同样感到无奈。自家小青柑果量比往年多三成,往年一市斤能卖到2.5元的小青柑,今年开价1.5元都少人问津,甚至有收购商说“低于一块二就不摘了”。陈伯说他种了十多年柑,“从没见过这么低的价,连雇人摘果的工钱都赚不回。”
其他柑农也面临类似困境。有柑农急着脱手,每市斤1元钱甚至更低的价格都愿意卖。然而即便如此,采购市场依然显得冷清。
采购单果50克以上鲜果制作小青柑茶的茶商,今年的采购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以上。往年7月份已启动饮料原料采购,今年采购商们也普遍处于观望状态。中小农户依赖的零散收购商多数尚未出现,单果20至30克的小青柑更是无人问津。
探因:多重压力交织,市场出现分化
记者从当地柑农处了解到,小青柑的收购价格没能随产量一路水涨船高,反倒出现遇冷的情况,除了今年产量大幅增加影响了供求关系,还与近年来当地茶枝柑出现的“扩种潮”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起,新会茶枝柑种植区向低矮山坡地扩张,2023年新会全区种柑14.3万亩。2025年这些新树进入挂果期,曾经的荒地成了产品供给的“主力军”,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
柑农陈伯也是扩种大军中的一员。看到别人在山坡地种柑赚钱,他也承包一些荒地种植。今年这些新树首次挂果便实现丰产。然而消费端未能同步扩张,市场出现饱和的迹象,特别是前几年小青普洱茶市场的一些乱象,影响了市场持续扩张的势头。
采购体系的重构也考验着中小农户的转型能力。记者了解到,一些大型茶饮企业设置的采购标准逐步规范,订单向标准化基地集中,从柑园规模、农残指标到施肥记录都有明确指标,化农残检测指标达128项,果重误差要求≤5%,糖酸比范围精确到0.2区间。一些饮料巨头转向千亩级基地直采,中小农户因难以达标被逐渐边缘化。
更有来自外围产区的冲击。广西部分茶枝柑种植区地租仅为新会核心产区1/3,2024年茶枝柑种植面积已突破40万亩,每市斤鲜果批发价低至1元以下。云南、福建等地果园同样也在发力,积极抢占市场。部分商家更将外地小青柑运往新会加工贴标,进一步稀释了本地柑的品牌溢价。
突围:变被动为主动,柑农积极求变
柑农陈伯内心的矛盾在于,如果降价销售,收入会受到影响;如果不愿降价,小青柑挂在树上也不是办法。无奈之下,他翻出手机里保存的几十位经销商的联系方式,逐个拜托这些老客户“今年价格实在低,多少拉点走”。
陈伯说,果农们憋着劲等年底,毕竟小青柑只是早季果,茶枝柑完全成熟的旺季才是柑农们能否赚到钱的关键期,“现在只能尽量把损失补一点回来,等年底的果能卖个好价。”
一些头脑活泛的果农开始琢磨新出路,有人试着在视频直播平台直播摘果,教网友辨别正宗新会柑的油泡纹理;有人试着联系小型加工厂,把次果做成柑普茶试销。
这场危机也让柑农们对市场有了更深认识。
“以前看到别人种就跟着种,哪想过市场能装下多少。”陈伯坦言,以后绝不会再盲目扩种了,“得跟着需求走,还得把果子种得更‘规矩’,不然连大企业的门槛都摸不着。”
产业层面的反思也在悄然发生。行业协会计划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打击冒充新会柑的行为。一些企业也开始探索深加工,开发柑皮精油、柑普零食等延伸产品。
一位种植大户告诉记者,2025年夏天的这场丰收,或许正倒逼新会小青柑产业走出粗放扩张的老路,向着更加注重精细化、品牌化的方向转型。
文、图|记者 彭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