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立下Flag:要逛100个菜市场
“走进天河区国六宝肉菜市场,早餐店热气腾腾,肉菜档口不时传来吆喝声。这里,有赶着吃完早餐开工的上班族,有拎着拖车来买菜的老人家,也有骑着电车的外卖小哥,为大家的口腹之欲忙碌。”这是小张“逛100个菜市”计划的最新一站。在她眼中,逛菜市和逛公园一样,是抽离工作之外的体验。
打开小红书,搜索“菜市场漫游指南”,相关话题浏览量高达1.1亿。当年轻人开始把菜市场列入CityWalk(城市漫步)目的地,他们到底在逛些什么?或许,在于人间烟火,在于芸芸众生。菜市场是触手可及的“附近”,人们从中感受四季流转与人情温度。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菜市场通过叠加休闲、社区服务、文化展览等业态,颜值和功能双重焕新,升级为“15分钟生活圈”核心节点,同时也增加了社交和文化属性,成为当代“复合型公共空间”,由此实现民生与商业的共生。
打卡:当菜市场成为CityWalk新宠
在传统观念里,逛菜市场本是中老年人的日常,但如今,年轻人的面孔也渐渐多了起来。在小红书上,“菜市场漫游指南”相关话题浏览量已过亿。90后的小张在广州从事品牌行业,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名为“逛100个菜市”的计划,目前已打卡超过30个,如棠德综合菜市、上社肉菜市场、员村市场、石牌菜市场、体育东市场、侨怡苑肉菜综合市场、龙津市场等。
谈及最近一次Market Walk(逛菜市),小张向记者分享:“起初只是被国六宝肉菜市场的名字吸引过去的,进去之后发现,它更像一个小小的街市,先看到早餐店,接着是服装店、理发店、按摩店,走到市场中段,肉菜档口才集中些。”
对她来说,逛菜市和逛公园一样,主打一个体验,可以暂时逃离工作节奏。“虽然不常做饭,但只要路过菜市场且时间允许,都会进去看看。我属于买得少、逛得多、看得多的人,有时候一次意犹未尽,还会专门再找时间去一次,好好感受和体会。”
“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必去的地方是菜市场,可以感受不同地域的市井文化和生活气息。”大学生阿诚调侃自己为“菜市场游民”,他举例说,“之前去过福建南平市的仙阳市场,那些摊主都很热情亲切;去了潮州的枫春市场,和朋友尝试了蚝仔烙、炒粿条;还去了云南的弥勒菜市场,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一起摆放,看了心情都能高兴起来。”
此外,阿诚还喜欢到菜市场附近街道闲逛,用相机捕捉一些路边小摊的鲜活面孔和故事,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正如汪曾祺老先生在《食道旧寻》中提到:“买菜,也多少是运动。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治愈:把烟火气逛成新潮流
有网友说,如果景点是一座城市的“面子”,菜市场就是一座城市的“里子”。
打开小红书平台,“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浏览量高达1.1亿,“爱逛菜市场”“逛菜场的乐趣”“菜市场里有万物”“逛市场有多治愈”等相关话题浏览量均突破3000万。有公开报道称,大众点评2024年数据显示,北上广深“菜市场”搜索量同比激增180%,25-30岁用户占比62%。
逛菜市场咋就成了新潮流?
“菜市场成为年轻人新宠,本质是消费逻辑与生活方式的重构。”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一是性价比与反消费主义驱动,菜市场以“高体验-低成本”模式,成为年轻人对抗消费陷阱的实践场域,其即时性与参与感重构了消费主动性。二是情感治愈与文化身份需求,市井烟火、方言互动与代际记忆,构成对抗城市孤独的情感载体。三是社交货币与体验经济升级,菜市场演变为“第三社交空间”,其低门槛、强互动特性成为内容生产与社交资本积累的场域,市井体验被转化为文化符号,满足年轻群体对“独特性”的追求。
寻找:市井烟火与城市记忆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同样表示,从社会层面看,这是年轻人“重建附近”的体现。随着城镇化和互联网发展,人们对“附近”元素日渐淡漠,真实社交稀缺。而菜市场是触手可及的“附近”,能让人感受到四季变化和人情温度,帮助大家寻回归属感和踏实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7月8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越秀区的东山肉菜市场,没想到在“潮到风湿”的东山口,藏着一个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菜市场。现场观察到,东山肉菜市场的沿街外立面是一组自带岭南气息的骑楼,顶部采用彩釉材料等,呼应了广式彩色玻璃窗的传统文化元素,室内的走廊也采用了彩色的天花板设计。
对于这些巧思,设计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发布的文章中有所解释:传统空间更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性的场景,也是对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场景之重构。更新后的菜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和外来艺术家了解到广州东山的地域文化,使用人群的多样化使得整个社区的活力提升,实现从一个传统菜场转变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当代活力公共空间。
詹军豪也提到了这点,“菜市场能提供独特的烟火气和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年轻人感受当地的历史传承、民俗风情和城市记忆。”
转型:当菜市场不再只是卖菜
曾几何时,说起菜市场,大家的第一印象或许是脏乱、嘈杂。不过,这种刻板标签正成为“过去式”,除了颜值的焕新,还有功能定位的转型。
仅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积极推行农贸市场分级分类管理。2024年,推动119家农贸市场完成提升行动任务,成功培育打造16家“五星”农贸市场,在智慧赋能、服务升级以及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为其中一家“五星”农贸市场,大塘生鲜市集位于海珠区赤岗商圈,前身为恒丰肉菜市场,现改造升级为社区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一体化的综合智慧生鲜市集。
记者在当天走访过程中,便被“来逛菜市场,顺便看看展”的标语吸引住了。市场设置“食文化”展览,将多巴胺色系应用到鲜肉、蔬菜、熟食、粮油、水产五大分区标识中。例如在水产区,档铺上方会挂有一些可爱的标志牌——“禁止内“蚝”、“蚌”住了、常来摸“鱼”啊、生“虾”咁跳、今日“鱿”惑,结合了粤语文化和当下打工人网络“梗”。另外,市场还设有休闲阅读区、便民服务区等共享空间,满足街坊百姓日常需求。
2024年11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到,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丰富便民服务等多种业态,提升设施环境,扩大净菜销售。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要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
“菜市场向复合型公共空间转型,是城市空间进化的趋势。”王鹏表示,通过叠加休闲、社区服务、文化展览等业态,菜市场突破单一定位,刷新“菜篮子”“米袋子”场所的传统定义,升级为“15分钟生活圈”核心节点,实现民生与商业的共生。
这种变化,不止于广州,也发生在很多城市。如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门口就开了咖啡店,有网友表示“正要在店里端杯咖啡品尝,抬眼就看到了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苏州双塔市集在公共区域搭建舞台,时常会有演出、评弹、街舞、皮影戏;今年年初,书店单向空间和青年诗人隔花人联合杭州西湖·东山集举办了一场“到菜场去:诗歌漫游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
在高速运转的城市里,逛菜市场,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也可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美学,是触动人心的那片烟火角落。
文、图| 记者 黄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