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验证中国制造 中国无人机守护非洲草原
现在,中国无人机在海外市场的应用版图持续扩大,在多个国家和领域落地生根。在南非,搭载红外热成像、AI识别与卫星回传技术的“空中卫士”已在南非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实现7×24小时巡护。
总台记者 赵祎楠: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南非姆普马兰加省的克鲁格国家公园。这里是著名的非洲“非洲五霸”——狮子、豹、非洲象、犀牛和水牛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全球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前线。
眼前这片看似宁静的草原,其实是一道生态保护的防线。过去10年间,偷猎者为了获取高价的犀牛角和象牙,频繁入侵这里,严重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如今,中国制造的多功能无人机系统正在悄然改变这场守护的战局。
总台记者 赵祎楠: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跟随当地的巡护队进行了一次现场的巡逻行动。中国企业制造的无人机设备搭载着高清变焦镜头、红外热成像仪和多光谱系统,能够帮助巡护队员精准地识别地面的一些动物的目标,同时将实时的画面传回指挥中心。
在巡护过程中,无人机帮助工作人员追踪到一头落单的犀牛,在另一处灌木的边缘,无人机还锁定了一群野狗的踪迹,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判断野狗是否会对犀牛构成威胁。在夜间,这台无人机则成为反偷猎行动的空中侦察兵,在完全无光的条件下,能通过热成像锁定可疑人员。
除了监控,无人机系统还可以远程读取动物的耳标,同时评估野生动物的健康状况。这样不仅能节省人力,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中国无人机飞进南非多样生态场景
总台记者 赵祎楠:来自中国制造的空中之眼,如今已经成为克鲁格国家公园乃至南非多个保护区的刚需装备。从上游的研发制造,到中游的装配调试,再到我脚下这片非洲大草原的实践应用,中国无人机飞出了国门,也飞进了全球最真实最严酷的生态场景。
中国制造 以低空之力守护地球之美
总台记者 赵祎楠:南非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所在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是中非携手保护自然遗产的缩影。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制造的无人机不再是展厅里的模型,而真正成了守护这里生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