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直击广州主会场:40家文博单位齐出摊,各界互动超出想象
5月18日上午,“革故鼎新 文脉长流——2025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广州主会场活动”在团一大广场正式举办。
该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主办。
在团一大广场上,南越王博物院、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四十家单位纷纷出摊亮相,不仅展示出样式各异的特色文创产品,还策划推出现场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参与。
记者从现场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此次主办单位特意将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等40家单位展位混搭,旨在打破行业边界,促进广州文博事业融合发展。
从斗拱组装到AI问答,文博互动超出想象
“我组装成功了!”来自中山大学的林同学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摊位上兴奋地向同伴说着,她刚刚完成了明清三踩斗拱木构模型的组装。
据林同学介绍,她一大早便约着同学赶到了活动主会场,并特意带了集章手册想要集齐所有博物馆摊位的印章。令她感到惊喜的是,活动现场不仅有盖章集章服务,每个摊位还推出了各有特色的体验活动。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摊位上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志愿者向记者介绍,他们推出的是滚轴拓印体验,拓印图案来自于一面馆藏铜镜。铜镜上有铭文“长富贵,乐毋事,日有熹,宜酒食”,吉祥平安的寓意以及新奇有趣的互动体验方式,让市民游客在摊位前一度排起长龙。
在一众摊位中最为抢眼的是农讲所纪念馆首次亮相的吉祥物“阿农”,它的灵感来自于农讲所纪念馆棂星门石柱上的守门石狮。圆滚滚的脑袋,亮眼的配色,支棱起来的大耳朵,小朋友们围着“阿农”逛集市,一起合影打卡。
在科技赋能区展出的“联合工作坊——博物馆虚拟仿真课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与深厚历史鲜活地呈现,同时以AI问答体验,为观众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下午,“博物馆: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分享交流会在团一大纪念馆多功能厅举办。
广州地区文博、高校、科技企业等各行业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博物馆与AI虚实融合的边界探索”“博物馆的多元服务”等话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博物馆与公众、城市、科技之间的深度链接,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携手共建“多元、包容、可及”的博物馆未来
除了在团一大广场举办的主会场活动,广州各大文博场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都策划推出了精彩多样的主题活动。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不只是保存藏品的空间,更是主动塑造可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参与者。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恰逢第35个全国助残日,广东省博物馆为此举办了“无障粤·博未来”系列活动。该馆通过馆校社企公益共建仪式、融合音乐会、特需人群专场导赏活动等,推动社会对特需群体的了解与接纳。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凌丽莉表示:“希望通过长期的无障碍教育,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包容的‘催化剂’,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构建并共同见证博物馆在快速变迁时代中以‘无碍未来’为支点,撬动更多元、包容的未来。”
18日当天,广州博物馆开发的“越广”宝盒空降镇海楼,通过直播发放福袋的方式,为粉丝观众送出新展“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场刊,“海帆流彩万里风”系列绝版纪念文创等福利。
打开“越广”宝盒,观众可以在系统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物,沉浸式“穿越”到古代,在讲解员口中的故事复原场景中,直观感知文物的用途,对文物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观众还能现场实时拍摄,借助AI人脸融合,一键生成专属穿越影像。打破“玻璃柜+解说牌”的传统观展模式,让观众不再是文物的“旁观者”。
荔湾区则是首次整合、汇聚荔湾区内博物馆、类博物馆资源,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博物馆的节日。
在整合荔湾区20家文博场馆资源的基础上,荔湾区精心策划并正式发布了四条博物馆主题游径,包括文脉留芳、商脉通达、艺脉传扬、血脉赓续四大版块,旨在通过文博场馆串联起荔湾文脉。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广州各大文博场馆以阳光亲和的姿态主动走向公众,让玻璃展柜中的文物及其背后的文物故事仿佛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浪潮中,广州文博场馆的宝贵文化资源不仅在社会各方力量加持下变得更加精彩多元,也依旧保持着公共文化场馆独有的人文温度。在多方携手的共同努力下,不难预见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可及”的博物馆未来。
文|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图 |记者 何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