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龙川杂技艺术团:匠心传承展非遗魅力

金羊网 2024-12-13

在河源市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约200平方米的排练室里,来自各地的杂技学员们正在进行日常训练,其中,14岁的张宝强正在练习晃管项目,五年的杂技生涯让他在这个项目上已经颇有心得,只见他稳稳地踩在横竖三条搭建起来的圆管上,随着圆管数量增多,表演难度也不断加大……

 杂技排练

百年传承列入“非遗”

杂技演出场次超两千场

龙川杂技,历史悠久,融合了舞蹈、摩技、蹬技、攀技等多种表演艺术。舞台上,抖空竹、蹬缸、顶碗、顶竿等节目精彩纷呈。

 杂技演出

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团长杨水萍介绍,龙川杂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935年的《雷乡野乘》,其中就有对当时杂耍班的描述。到了1953年,龙川县车田镇热情踊跃的青年们成立了龙川县首个业余杂技队,这标志着该艺术形式开始有了正式的团体化演出。2015年,顺应文艺院团改革,这个业余杂技队合并成为龙川县唯一的国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

从最初的业余队伍发展到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再到参与广东省的首次民间职业杂技魔术汇演,龙川杂技的表演能力不断提升,节目也日益丰富。近些年推出的《蹬技》《高车踢碗》《柔术滚灯》《顶缸》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和广东省“杂技发展创新奖”等多个奖项。

 节目《顶缸》表演

杨水萍还说,龙川杂技不仅在国内声誉斐然,还曾赴新加坡、美国等国进行巡回演出,积累了超过2000场的演出经历,吸引观众达120万人次。这些演出不仅仅是表演,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2008年,龙川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支持龙川杂技传承与保护,招收新学员、创作新节目。2008年,龙川杂技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龙川杂技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与创新并举

龙川杂技焕发光彩

近两年,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龙川杂技艺术,加强了杂技人才培养,艺术团在青少年中选拔一批杂技新苗,培养杂技后备人才,经过培训,已经排练了一批具有上演水平的节目。

“我们练习怎么用脚心找感觉,全身用力,才能找到那个感觉,包括怎么运送,要控制它的走向。”龙川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成员张宝强结束晃管项目练习后说,自己很早之前就开始练晃管项目,他会继续把晃管节目练下去,让省级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

 龙川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成员张宝强训练照片

为促进龙川县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面向龙川县招收了一批杂技学员。“这批学员5男5女共10人,经过多年的杂技基本功系统训练,现已各有所能,成为传承龙川杂技的新生力量,黄念祖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水萍介绍道。

来自龙川县鹤市镇莲坑村的黄念祖,虽然年仅15岁,但他已经入团练习了6年多时间。艺术团的学员们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训练6.5小时以上,经过1800多个日夜的刻苦操练,黄念祖练就一身技艺,他能头顶30斤重的大瓷缸十分钟不掉,还能做些花式动作。

 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杂技学员黄念祖训练旧照片

黄念祖说:“我非常喜欢龙川杂技,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每次在舞台上表演,听到热烈的掌声时,我都觉得非常值得。”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龙川杂技,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传承与创新并举,龙川县艺术团开展暑假杂技公益班、杂技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认识、体验和了解龙川杂技,增进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龙川杂技在艺术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领略“非遗”之美。

 送戏下乡演出

龙川杂技河源市传承人陈小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艺术团致力于在传承经典杂技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团队积极参与省级和市级文艺竞赛,屡获佳绩。此外,他们还主动策划并实施了“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杂技公益培训班、杂技走进校园和景区等一系列活动,推广龙川杂技,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文、图丨袁文康 谭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