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饼印:千凿万刻成印模 一扣一拍饼飘香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景瑾瑾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颖颖
中秋临近,月饼飘香。在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前,月饼大多需通过木刻饼印制作,因此,木刻饼印也深受饼家、茶楼、酒店及居民家庭欢迎,是千家万户生活过节的必备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刻饼印逐渐被成本低、制作便捷的塑料饼模替代,雕刻饼印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今年67岁的佛山市级非遗佛山饼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海成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者之一,他从事饼印雕刻已有50载,见证了木刻饼印的兴盛和式微。在他看来,承载着民俗节庆文化的饼印,已不再是单纯的制作饮食的工具,更佛山人心中是一份情怀、一缕乡愁。
历史悠久
曾是酒楼和百姓家庭必备品
昔日,糕饼印模多用各类木料精雕细刻而成,也有用陶瓷及金属制成的,种类繁多,式样丰富。在不同地区分别被称为饼模、糕板(版)、饼印、粿印、粑模、花戳等,广府地区多叫饼印,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的相关记载,佛山饼印有约三百年历史,深受广府地区的民俗和饮食文化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姿态,其生产工具属性凸显。佛山饼印以做中秋月饼印为大宗,亦有色饼印,如杏仁饼、佛公饼、炒米饼等。
清末民初,佛山已出现“饼印行”行会组织。其中一位饼印传人冯碧山在佛山水巷,即如今的福升商场的位置开铺,名为泗和饼印店。后来,冯碧山将手艺传给儿子冯柱基,冯柱基又将此项传统技艺外传给徒弟劳游镜。
“我小时候住在建新路一带,当时那里是石刻一条街,我很喜欢看别人雕刻。17岁从学校毕业后,就到当时的佛山市工艺厂工作,进厂初期我学做有机玻璃工艺品,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于是就跟着师父劳游镜学习雕刻饼印了。”杨海成回忆道,因为悟性好、勤奋好学,自己很快便能够独立雕刻出完整的饼印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佛山木刻饼印还很畅销,有华人的地方都是销售市场,除了国内,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订单也很多,有时候一个订单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饼印需求。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佛山天海酒家、佛山宾馆酒家、佛山公兴隆饼家等都用过我们的饼印。”杨海成感慨,那时候每年四月到六月是最繁忙的时候,厂里有木工专门做锯木等基础工作,雕刻师傅只负责雕刻工作。因为雕刻技艺精湛,1979年,杨海成雕刻的饼印“蟹印”还获得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凹雕突破奖”。
当时,月饼印多为饼家、酒店、商家订做,而色饼印则除了饼家作生产工具外,也深受城乡居民喜爱。佛山很多家庭都备有几款乃至十多款常用色饼印。这些饼印除了中秋节使用,过年、贺寿、婚嫁等重要节庆上也是重要工具。
杨海成说,饼印于饼而言,就像衣服和人的关系。“饼印兴盛时,每年有不同的流行款式,可见当时饼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1982年,劳游镜和杨海成离开佛山市工艺厂,共同在莲花路开店进行个体经营,做木雕、饼印产品,直到1994年关门歇业。之后,虽然不再开店经营,但杨海成继续坚守着雕刻饼印这门手艺,在家中设立了工作室。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木刻饼印的销量就很小了,因为塑料饼模、机械化流水线等出现,来自各大酒楼和民间的订单都很少了。”至此,饼印慢慢式微,直到2011年,佛山饼印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杨海成被评为佛山市级非遗佛山饼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精雕细琢
工序繁多花纹尺寸都有讲究
走进杨海成位于自家楼顶的工作室,花草掩映、阳光斑驳。几十年来,他每天都要到这个世外桃源似的工作室雕刻饼印,他也收藏了多款饼印在此。
一手稳稳地扶着刻刀,一手拿着木槌精准施力,在刻刀柄部敲打。然后便可见木花泛起、刻纹显现……经过这样无数次的重复,在一敲一打、一刻一凿之间,一个精美的饼印脱胎而出。经过多年的积累,杨海成对于雕刻饼印的每一道工序早已了然于胸,在制作手艺上更是炉火纯青。
“雕刻饼印一般需要开模、凿孔、雕齿轮、打气孔、雕花刻字、打磨等多道工序。”杨海成介绍,首先要选择木纹细腻、硬度适中、不易破裂的木材,在阴干后,用锯切割成木条,然后修整成饼印的模胚;然后使用锤、凿等工具,凿出饼模大孔;再用小凿和刻刀在开好的孔边缘打上均匀的齿牙,又称“开牙”,在增加美感的同时,更有助于饼体脱模;随后,还要在饼印模胚的侧面打上气孔,便于压饼料时挤出空气,这样做出来的饼花纹才能更清晰;再就是雕花刻字,这是做饼印最重要、最考验师傅技艺的步骤;最后,还要将饼印纹路和边缘打磨光滑。
“和一般浮雕不同的是,饼印要用凹雕的手法,就是在平面上雕出凹下的图案或造型,难度更大,要花费的功夫更多,尤其是雕字,要反着雕,印出来才是正的。”杨海成说。
和蔼可亲的仙佛、憨态可掬的儿童、活灵活现的狮子、花开富贵的牡丹……杨海成的饼印作品造型精美,刀法干净利落,纹饰刻划清晰流畅。饼印内部纹饰样式丰富,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时节有不同的讲究,题材有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部分饼印还会配上文字,月饼印大多还会刻上品名、店号,如“双黄莲蓉”“五仁”或“佛山”“天海酒家”等字样。
除了可以提高糕饼颜值的花纹,饼印的尺寸也非常讲究。过去,饼家月饼的规格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常见的有“行庄”和“加头”等规格,四个月饼一斤谓之行庄,四个月饼一斤四两谓之加头,所以饼印师傅雕刻时要仔细度量以防出错。
“我做的每一个饼印,都能根据尺寸推算出将来制作的饼有多重。这也是饼印师傅的基本功,那时候我们要根据酒楼、饼家的订单,做出他们需要的尺寸,以便把握好饼的重量。”杨海成透露,他做过的最小的饼印直径是2.5公分的,最大的直径有超过1米的。以前的糕点厂买了大尺寸的饼印,做出大大的饼用来做宣传展示。饼印的“齿数”亦是有讲究,一般为六、八、十二、十六、十八齿等双数,取六六大顺、发达等好意头。
发展趋势
近年更趋向工艺品收藏品
如今,杨海成雕刻的饼印更多已成为工艺品、收藏品。2012年,他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雕刻了一套饼印样式陈列板,以六块木板集中展示168个佛山传统饼印的样式。此外,禅城区博物馆也都有收藏杨海成的诸多饼印作品。
“即使没有订单我也会去做,雕刻饼印已经成为一种深入我内心、融入生命的爱好。除了博物馆,也有小部分饼印被一些木雕或者民俗爱好者所收藏。”杨海成告诉记者,在饼印的花纹上,他近年来也尝试过创新,根据个别用户的需求,还雕刻过卡通图案的。另外,自己平时也会做一些其他形式的木雕工艺品,比如木刻屏风、木刻牌匾等。
这些年,杨海成也先后带过一些徒弟,给徒弟们传授饼印雕刻技艺。“只有少数几个还在继续坚持,但他们也大都是兼职做饼印雕刻。”
近期,禅城区博物馆在佛山梁园的刺史家庙展厅,举办了名为“佛山印记”的饼印专题展,展出明清至近代的饼印120余件,其中以木刻饼印为主,也有少量陶、锡和铁材质的饼印。在展出的木刻饼印中,也有杨海成的作品。
“佛山饼印作为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民间悠久的饮食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朴素的民俗信仰、节庆生活、礼仪往来,在一刻一印之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民俗记忆。”禅城区博物馆在对“佛山印记”展览的介绍中表示,饼印旧日的辉煌曾经在佛山人民生活中刻下独特的印记,现时的平淡,在未来或许仍会再创新局,博物馆必然不会是佛山饼印的终点。
【饼印故事】
一把保存了40年的木刻饼印
吴少贞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今年50多岁,她是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资深的文化传播导赏员,热衷于传播佛山本土文化。而她自己也是见证佛山诸多传统文化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当记者找她聊起木刻饼印时,她特意从家里翻出了一把约40年前买的饼印。
“这是我十几岁的时候买的,那时候我和小姐妹们都很喜欢自己做晶饼,于是,我就去筷子路一家饼印店买了一把饼印回来。我挑选的是花朵纹路的,做出来的饼很好看。”吴少贞说,那些年,她用这把饼印做了很多饼,她的家人还有朋友都吃过这个饼印做出来的饼,是她少女时代爱做手工、爱做美食的一份美好记忆。那些年,临近中秋时,经过街上大大小小的饼家,从橱窗外就可以看到店家用木刻饼印做饼的情景,如今回想起,那些画面还历历在目。
说起饼印的更新换代,吴少贞说,自己家里也用过女儿买的带有推压小机关的塑料饼印。“相比而言,虽然木刻饼印有些笨重,但木刻饼印已经不仅是一个工具了,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少人儿时记忆的载体。”
中秋传统美食——“猪笼饼”
猪笼饼,顾名思义就是把形似小猪的饼装在小竹笼里,又称“猪仔饼”。是旧时广东人在中秋节时送给小朋友的传统食品。在物质匮乏的时期,并非家家吃得上月饼。饼店工人将做月饼剩下的月饼皮,搓成小份面团,放到炉中测试温度,这就是猪笼饼的原型。后来,为了求好彩头,这些素面团便被做成了多子多福的猪仔造型,把猪仔放到竹编小笼子里,在笼子外面系上彩带。然后,将这些猪笼饼低价卖给百姓。小孩子拿着猪仔饼既可以当玩具,又可解馋。久而久之,中秋吃猪笼饼,便成定俗,猪笼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