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专属“狂欢节”!省级非遗“关帝侯王出游”连跑17天
一场跨越17天的大联欢,此刻正在上演。10月24日至11月9日,延续170多年的省级非遗“关帝侯王出游”在佛山市顺德区举行,这不是“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而是广东人独特的“民俗狂欢”。
“吼!吼!吼!嘿——”銮舆手们更是不时有节奏地上下颠动銮舆,大声吆喝,在人群中掀起一重又一重热烈的回应,所到之处更是鞭炮齐鸣,烟雾缭绕。
能想象到吗?在这半个月里,在外求学的学子、异乡打拼的游子,乃至港澳同胞、海外侨胞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只为了共同行走、欢呼、雀跃。通过一场百年民俗,人们的心紧紧相拥在一起。
百年民俗盛景再现,街头巷尾“人情味”洋溢
2015年民间信俗(关帝侯王出游)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顺德均安“关帝侯王出游”作为延续170多年历史的百年民俗,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群众的参与。不仅是均安镇里男女老少的必备节日,更是联系周边友邻、海外乡亲的情感纽带,累计吸引海内外十万多人次参与。

追溯历史,这场民俗盛会起源于水乡的天然环境。《传统庙会的精神价值——以顺德均安“帝王出游”为例》一文中提到,均安地处岭南水乡,三面环水,古时候易受洪涝之灾,居民出入又多靠船只,而“晏公”在民间被视作水上航运保护神,希望能保佑乡民水途平安。与此同时,“关二爷”关羽忠义闻名于世,人们期盼借助他的忠义仁勇去除邪秽。于是,明清时期均安的先辈们便把关帝、侯王同祀,期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的是一种集体性的诚意、敬意。
“起宫!”中午时分,帝王古庙前的广场围满了观看巡游的人们,在一声庄严威武的号令下,“关帝侯王出游民俗旅游文化节正式启动。十三下的头锣开道,三丈高的“三军司令”大旗领头,把氛围烘托起来的八音锣鼓柜紧随其后,色彩艳丽的罗伞、穿着华丽的女士们,再配以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几里长的巡游队伍让欢乐的氛围洒向四周。

《顺德均安志》记载,巡游包括起宫、巡游、座宫、回宫仪式,自帝王古庙出发,游遍各乡而后回銮古庙。

巡游队伍按照所代表的不同村落,身着统一颜色的T恤,并头戴草帽,帽子上插有黄皮叶。而女士们则穿着不一,有的是华丽的裙褂,有的则是T恤搭配红裙。
原来按照习俗,帝王出游当天,结婚超过一年的女性,上身穿专为帝王出游而设的T恤,下身穿出嫁时的红裙,俗称“媳妇裙”,跟随队伍巡游。而结婚未满一年的“新媳妇”,则会穿着出嫁时的整套龙凤褂裙,等候巡游队伍的到来。
在巡游过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场景:不少村民、店主都会将饮料、水果和零食摆放在门口位置,每当队伍经过,拿着巡游的人们会将罗伞在路边观众头顶转上几圈,街坊也会热情地将利是送上。
村民们说,这是在祈求家人平安健康,也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年,巡游队伍除了按照惯例走到敬老院前,将热闹带给老人们外,还走到均安中心小学,给孩子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关帝侯王出游”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平时,人们因忙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与村邻关系并不十分亲密,现在通过参与这项活动,与同村人、邻居们的关系更加密切,还能增强彼此间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转化为民生福祉,慈善晚宴凝聚乡谊
均安的“人情味”还远不止于此。10月24日,“顺风顺水 万事均安”慈善晚宴筵开90席,医护、教师、环卫等行业代表等近千人共聚李小龙乐园。
晚宴中,十二道融合传统文化与吉祥寓意的菜品成为焦点,如“金玉满堂丰收年”“赤胆丹心耀华堂”“忠义乾坤长招财”等,既共享均安味道,更传递优秀的精神内涵。晚宴的节目同样精彩,不仅融合了李小龙故里的武脉豪情,还展现了均安牛仔的时尚潮流,更有童声唱响粤剧。
现场设有11个文创体验和爱心义卖摊位,陶艺、藤编、漆扇、糖画等手作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与此同时,通过提前认捐、现场慈善竞投、爱心义卖等方式,爱心企业、群众纷纷慷慨解囊,将关公的“忠义”转化为服务社区、造福乡梓的实际行动。
据悉,“顺风顺水 万事均安”慈善晚宴最终募集到超60万元善款,将全部用于支持均安慈善公益活动的开展。
接下来,在均安,每一天,都有锣鼓声动、銮舆经过、乡情洋溢;每一处,皆可聆听八音韵律、触摸非遗技艺、感受岭南人情。不妨来感受这个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参与最广、历时最长的非遗民俗活动吧!

文、图 | 记者 杨苑莹
视频 | 记者 张嘉培 实习生 李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