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失联7天竟躲空房间玩手机,家有“手机娃”该如何应对?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安徽蚌埠怀远县一13岁初中女生于10月18日离家后失联。
10月25日,记者联系上女孩母亲杨女士,其表示女孩刚刚被找到,竟然一直躲在奶奶家的空房间里玩手机。
杨女士表示,因此前接到女儿学校老师反映,称女儿在校打瞌睡,因此禁止女儿玩手机。不料女儿却在18日离家,在奶奶家里躲藏一周。
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很多家长也表示无奈,担心孩子对手机形成依赖。遇到这类问题,家长要采取哪些方法来应对,一起来看↓↓↓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不应一味地“围追堵截”
数智时代,完全禁止孩子不去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并不实际。即使家里禁止,孩子还有可能从朋友、同学那里接触。
孩子对手机的好奇,不是简单地禁止就能浇灭。如果所有的禁止都有用,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其一,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会变成一场权力的争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这样的对抗通常发生在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身上。当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往往偏偏要玩,其本质不是因为手机诱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不想屈服于你。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讲究批评教育艺术,不能简单粗暴地制定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手机,没收手机等行为,很可能引起对立情绪。
其二,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反而成了一种诱惑。当孩子因为外力被迫禁止接触一些事物,他反而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更多的好奇心。越是禁止手机,越是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对手机的渴望也更深。这就是所谓的“不禁不为”“越禁越为”。
增强情感联结
手机凭借多功能、新内容和即时互动特性,持续吸引各年龄层用户。对于部分自控力弱、缺乏内容甄别能力的孩子来说,沉迷行为往往源于情感陪伴缺失。应对这类问题,家长要加强情感联结,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兴趣点,需要带着真诚和理解,主动加入孩子的话题,正面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持的。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造成反效果,要用智慧的经验引领孩子走出困境,和孩子一起打败沉迷手机的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以身作则,远离低级快乐
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孩子小时候都普遍缺乏自觉能力,能否养成自律、进取的习惯和态度,取决于父母的培养和影响。如果大人经常在家里玩手机,那么孩子多半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希望从手机中获得满足。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正向的环境。只要孩子在身边,家长就要尽量把手机“雪藏”,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家长还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要以身作则、坚持遵守。如果孩子违反规定要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一定要坚定。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手机管理公约》,与孩子共同约定、共同遵守。例如,限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规定“无手机时间”“无手机区域”等。公约制定后,要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也要严格按照公约执行。父母与子女互相监督,相互评价,将手机的管理融入家庭的建设中来,这样的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丰富孩子的真实生活,培养健康兴趣
一个孩子沉迷于游戏或者短视频,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可做,生活中缺乏有意义的安排。
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体验不同的事物,丰富孩子的真实生活,扩大孩子的接触面,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发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可以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带孩子学跳舞、学烘焙、去旅行……也可以带孩子接触乡下和大自然,干点农活。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家长在自己忙碌的时候,因为顾不上陪伴孩子,会主动将手机扔给孩子,充当“电子保姆”。如果能做到全家总动员,和孩子一起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家长可以空出一段时间,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专注于与孩子互动,和孩子一起享受一段没有手机打扰、没有琐事影响的快乐时光。
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实践才是孩子获得经验、提升成就感的真实来源。让孩子在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力量,这正是手机所不具备的。
(综合自红星新闻、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