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国内首部!《儿童基孔肯雅热诊治专家建议(2025)》发布

金羊网 2025-10-26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儿童基孔肯雅热诊治专家建议(2025)》(以下简称专家建议)正式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文浩院长、龚四堂教授及感染科团队参与执笔。该文件是我国首部儿童基孔肯雅热诊疗规范,为蚊媒传染病防控与临床诊治提供了科学、权威的指导。

三个月“千锤百炼”,出台《专家建议》

《专家建议》的出台,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2025年7月,广东佛山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随后江门、广州、深圳等地陆续报告儿童病例,最小发病仅40日龄。

基层医生对儿童病例的特征不熟悉,分不清与登革热的区别;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路径。面对临床医生“缺依据、缺路径、缺标准”的迫切需求,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迅速响应,于8月启动《专家建议》起草工作。据悉,核心写作组由全国48家医院、59位专家组成,涵盖感染病学、临床病毒学、影像学、实验室诊断等多领域。

历经3个月多轮线上线下会议的反复推敲与完善,《专家建议》终于定稿并刊发,为儿童基孔肯雅热防控提供了系统、科学、可落地的指导。

“一文”解决临床痛点,让诊疗路径更清晰

《专家建议》系统梳理了儿童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特征,总结出“发热+皮疹/关节痛”的识别公式,明确提出发病12天内核酸检测阳性即可确诊并早期隔离,为临床早诊早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提出“血小板多正常、出血少见”的简明口诀,帮助基层医生快速区分登革热等虫媒病毒感染。

在治疗方面,建议形成了“三阶段支持性治疗路线图”:

(1)急性期:退热、补液、冷敷关节,关注脱水与电解质平衡;

(2)亚急性期:局部贴敷与物理康复相结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3)重症期: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及时识别重症信号并转入有救治条件的PICU,给予支持与对症治疗,确保安全度过病程高峰。

这份《专家建议》将复杂的诊疗要点化繁为简,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标准、有路径、能落地的指导工具。

为输入与本土“双风险”提供诊疗路径

当前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广东、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正处于蚊媒活跃季,同时面临境外输入与本土传播的 “双重风险”。

《专家建议》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儿童基孔肯雅热诊疗规范的空白。使儿童这一易感、高发且易重症人群首次拥有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诊疗路径,也为各地应急演练、定点医院建设和基层培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这一“中国方案”,不仅体现了我国儿科感染领域的科研实力与临床经验,也展示了面对新发传染病的科学担当与行动能力。

延伸阅读: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防蚊、灭蚊、早诊、早治”。

出门时给孩子穿浅色长衣长裤;

使用婴幼儿安全驱蚊剂;

清除家中积水,减少蚊虫孳生;

若出现持续发热、皮疹、关节肿痛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

文| 记者 张华

图|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