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从海上到岭南,中国现代美术的基因如何交融?“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沪上开讲

金羊网 2025-10-20

10月19日,“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二期在上海美术馆开讲。

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围绕“缔造中国现代美术的海上岭南”作主题演讲,与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以及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美术馆原馆长陈翔同台对谈。南北名家共话“开放包容”的艺术精神,呈现一场跨越地域的艺术思辨,与观众一道回溯岭南与海派的渊源脉络。

“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沪展出期间的重磅活动之一。大讲堂汇聚岭南、江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名家,围绕岭南文化艺术与跨区域文化交流等课题,搭建起富有建设性的跨区域文化链接。

图文并茂带领听众回到艺术“历史现场”

岭南与海派,文脉承一系,如川流不息,似根脉交织。当长三角一体化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共答时代命题,“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远道而来,热情迎客。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生既是中国迈进现代社会而自我变革的必然,也是积极引鉴西方美术为我所用的结果。”尚辉表示,“上海与广州作为中国开得最早的通商口岸,在建立现代城市的过程中均曾得益于口岸文化的开放性,从而形成了这两地的互动与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共同缔造。”

演讲现场,尚辉用丰富的图文素材带领听众回到“历史现场”—— 广州、上海都最早成立了现代美术社团;艺术大家林风眠在上海创作了最重要的一批作品;籍贯广东番禺的关良回国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1935年赵兽在上海办展……

与此同时,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对广东产生深远影响。在与鲁迅直接交往的木刻青年中,粤籍艺术家占三分之二,“李桦、黄新波、赖少其,这些为人熟知的版画家都来自广东,广东木刻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也代表了新兴木刻的艺术高度。”尚辉说。

“更为关键的是,这次大展不仅揭示了洋画运动以来广东美术历史的深厚传统,也通过岭南美术与上海的亲密交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交融之美。”尚辉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展览是粤港澳大湾区美术的先行示范,其意义远超广东百年历史的范畴。

广东与上海共同推进中国现代美术发展

“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岭南艺术家和海派艺术家有相当多的互动互鉴。”尚辉指出,无论是岭南画派还是海上画家,他们均在清代“碑学中兴”发展中,形成了以碑入书、以书入画的自我书画变革。海上花鸟画,岭南山水画、花鸟画,都形成了相近似的雄强、厚重、苍茫的画风,从而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性拓展。

与此同时,“二高一陈”的新国画,以及海派画家钱慧安、“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颐等人的作品,也极大地体现了表现劳苦民众生存现实的思想,均是现代中国画在创作理念上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先驱性探索。尚辉表示,刘海粟、林风眠、倪贻德、关良等人在现代绘画方面的探索,给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经验。

尚辉说,刘海粟、林风眠都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高峰,而林风眠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深入实践,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最鲜明的符号,他的成就,也标志着上海与广东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共同推进。

“其命惟新”凝练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精神

“‘其命惟新’深刻凝练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精神,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则为转型指明了一条鲜明的实践路径。”陈翔指出,“岭南三杰”在民国时期都有长期的上海生活经历,在上海施展他们的艺术抱负。事实上,岭南画派重要的确立期与奠基地就在上海,这座城市为了各种艺术思潮交汇的“码头”。

陈翔从“折衷中西”到“其命惟新”,从题材拓展到笔墨革新,追溯岭南与海派共同的艺术基因。在他看来,现代美术转型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改造美术表现形式,进而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谈及粤沪两地艺术创作的共同性,李劲堃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说广东是火种,那么上海则是放大器,共同推进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革新。”他指出,粤沪两地具有相近的海洋文化基因,两地都深刻意识到求新求变是生存发展的关键。他特别期待,本次展览能够进一步为两地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契机。

“岭南和上海,一方面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是内地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港口和码头。这两座见证中国近现代艺术转型的城市都具有包容性和吐纳性,其独特的‘腔调’辐射到内地,敏锐回应了时代变革对艺术提出的新要求。”尚辉说。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沪展出,上海艺术界会有压力吗?”当尚辉如此向陈翔提问时,陈翔的回答是——“我没有感到压力,而是感到动力。如今迎来把上海美术推广出去的好时机了。”活动在陈翔的干练回应与一片掌声中结束。

文|记者 梁善茵 何晶 周欣怡

图|记者 钟振彬 邓鼎园

统筹|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