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1500米深海采集“源火”?亲历者揭秘!
10月9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科考码头举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介绍,2025年9月16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出发前往南海北部海域开展科考航次并执行深海“源火”采集任务。9月18日,抵达作业区,“海马”号集成“源火”采集装置下潜至水深1500米左右的“海马”冷泉渗漏点。科研人员远程精准操控机械臂持采集舱,采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采集到足量可燃冰后,降压使其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即为“源火”气源。随后,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海马”号携带燃烧稳定的“源火”返回甲板面。
陈宗恒表示,本次实施“源火”采集任务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是我国少有的兼具深海科考和深海工程作业能力的一艘新型科考船,为“源火”采集作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实施平台。
另外一台关键设备就是“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本次任务第一发挥“海马”号功能扩展和集成能力强的优势,集成了“源火”采集装置,实现了不同类型的保压和耐压单元的集成和控制。第二,发挥了“海马”号精准精细的作业特点,准确找到海底冷泉渗漏点,再通过机械手精细操作,实现“源火”采集;第三,“源火”采集装置克服了深海耐压性和密闭性难题,重点突破深海可燃冰原位收集技术、多通道气体流量精确控制技术、燃烧环境维持及燃烧产物处理技术等三大技术,利用“海马”号的“大脑”精确控制,实现在1500多米的深海采集“源火”。第四,自研了深海专用的超高清4K相机,将“源火”采集整个过程进行记录。第五,同时开展多潜水器协调作业,通过不同超高清相机的不同视角,对“海马”号下潜及作业过程进行不同角度拍摄,为普通大众录制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课。
文|记者 李焕坤 柴智
视频拍摄|记者 张瑞柠
视频剪辑|记者 梁岚
视频包装|记者 麦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