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海洋经济新纪元,广东科技创新谱写现实版“冰与火之歌”
【开栏语】
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源火”以远程点燃深海可燃冰这一史无前例的方式在岭南天空下绽放,一簇来自蔚蓝深处的“火焰”,是科技创新的澎湃宣言,是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南粤大地经略深蓝的嘹亮号角。
值此之际,羊城晚报·羊城派推出“向海图强 粤海扬帆”系列报道,从“科技引擎”的突破引领、“产业格局”的深刻重塑、“生态底线”的坚定守护、“开放视野”的宏阔布局四个维度,全景解读广东如何驭波踏浪,谱写新时代的海洋华章。
珠江口浩瀚的海面上,幽蓝色的火焰从深海奔腾而出。
当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全运”时间,南海幽深的蓝色秘境中,象征着十五运“绽放”的火苗还在沉睡,等待被引燃。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州盛大开幕。本次十五运会的火种采集史无前例地采用了远海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这一绿色创新方案,可谓是一出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
事实上,这团来自海底千米之下“可燃冰”的稳定燃烧,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深海可燃冰试采技术的国家,而广东正是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诞生地。
这束“蓝色火焰”不仅点燃了沉睡万年的新能源,更象征着广东从海洋资源利用者向海洋科技引领者的华丽跨越。在这背后,是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海洋经济深刻变革,是一次向海图强的时代宣言。
冰火奇缘,深海取火的科技突破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
2017年5月,南海神狐海域,我国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持续燃烧60天;2020年第二轮试采再创纪录,攻克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这束“蓝色火焰”标志着广东正完成从海洋资源利用者向海洋科技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要想实现从“冰”中取“火”,犹如在豆腐上铁绣花,需要精准控制温度和压力,既要保证可燃冰稳定分解,又要防止海底地质灾害。
这束“蓝色火焰”能点燃,背后是广东多年来精心布局的深海科技集群的集中爆发。广东,已经从海洋资源利用者的身份跨向了海洋科技引领者。
在深海探测领域,广东已形成完整技术链条。目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形成32项关键技术,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初步构建了深海可燃冰勘查开发技术装备体系,为可燃冰商业化开采不断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
2025年2月启动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广东又在2000米海洋深处建起了可让6人住上1个月的空间站,用研究人员的话来形容:“这就像给深海装上了CT扫描仪,能清晰看到海底结构和可燃冰分布。”
珠海云洲智能创新研发的无人船艇“蓝鲸号”,让水下长时间精准监测成为可能。海洋石油708深水工程勘察船、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的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号……一个个“国之重器”的问世,则充分彰显了“广东造”的高端装备制造实力。
在海洋科技领域,广东正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久久为功,是广东能从深海成功取火的关键所在。
蓝色动能,科技创新铸就海洋经济新引擎
科技创新正成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显示,据初步核算,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广东以科技创新之力,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深刻重塑和对新兴产业的强力催生。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在广州,全国首个海洋政产学研金平台“广海汇”今年6月正式上线,以AI驱动、数据贯通为引擎,搭起了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超级连接器”。在深圳,华为建设的“智慧海洋”系统,通过5G+AI技术赋能海洋渔业、航运物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海上风电产业跨越发展。在阳江,全球首台抗17级台风的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每年可以输送出400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明阳智能研发的全球最大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达到18兆瓦,全年发电量可达8000万度。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成果丰硕。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室,从3500米深海微生物中提取的“怡莱霉素E”展现出抗结核活性30倍于常规药物的惊人潜力;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化身“基因捕手”,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密码,助力分子诊断原料摆脱进口依赖;华南农业大学研发的新型核酸检测产品,则为“蓝色粮仓”筑牢安全防线……
海工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全球首艘交付使用的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出色完成多次海上大兆瓦风电机组吊装,全球首条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输送管道钢管样品问世且相关成果已应用到海底油气管道工程,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已在珠海海域稳定运行近7年……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大。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国内和东南亚国家深远海养殖装备60%实现广东设计制造。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广东“真金白银”将资源精准投向深远海领域。逐新提质,锻造兴海科技,广东已然掀起抢滩深蓝的热潮。
向海图强,布局未来海洋产业新体系
当科技革新不断突破深远海探索的技术瓶颈,顶层设计同步为迈向深蓝保驾护航。
今年7月起,《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提出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鼓励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广东正在以政策创新驱动资源整合。“这种‘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接续创新’的发展模式,可助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引擎’。”在他看来,广东的海洋产业已经形成鲜明特点,即传统筑基,新兴引领。
面向未来,广东正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前沿领域进行前瞻布局。
聚焦蓝色碳汇,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迈出了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第一步;智慧海洋建设全面推进,全球首个海洋领域专用数字孪生引擎DTO Engine,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全要素数字化模拟。
“海洋技术创新特别需要实践,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打通产学研链条格外重要。”中科探海(深圳)海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探海”)董事长刘维提到。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正携手港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平台正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新高地。由中山大学联合粤港澳22所高校共同参与的“粤港澳海洋创新联盟”,在海洋环境模拟、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汇聚政策的“推力”、高校院所的“脑力”、企业的“脚力”和产业的“动力”,能让科学家脑袋里的“金点子”快速变成产业里的“金果子”。
伴随着“冰与火之歌”,广东挺进深蓝、向海图强。
文丨记者 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