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惊喜!广东11项曾位列“全国十大”的考古发掘成果首度在此集结……
9月28日,“看见岭南——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
1990年,中国文物报社提议每年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全国十大”)。第一届评选成功后,这项活动便成定式,每年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大权威盛事。
评选以来,广东省入选“全国十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共11项,涵盖10处遗址,涉及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
遗址类型包含洞穴、沙丘、贝丘、墓地、宫苑、沉船等,作业方式既有陆地考古,也有水下考古,使广东成为“全国十大”项目中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作业方式最多样的省份之一。
广东11项“全国十大”考古发掘成果首次集中亮相
据策展人冯筱媛介绍,本次展览含金量超高,汇集了1990年以来广东省1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省内重要遗址的361件/套文物,是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发掘成果首次集中亮相。
“希望能够带领观众深入考古视野,以考古发现溯源岭南文明,展现岭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考古是发掘和解读历史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则是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核心阵地。这次展览,我们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把库房里‘压箱底’的宝贝都送来了,挑选出六项考古发掘项目的89件文物精品。”
作为“三进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的发掘领队刘锁强也向记者透露,自己负责的三项考古发掘项目(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这次展出的绝大部分文物都是首次公开亮相。
“土里土气”的文物里藏着一个个考古“之最”
行走在南越王博物院展厅内,仔细观赏每件文物,或许没有一眼能使人震撼的精美,也没有常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明星大腕”,但每件文物都让观众可以透见一段历史。它们有些虽然看起来“土里土气”,却藏着岭南文明发展史中一个个考古“之最”。
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出土的手斧,堪称石器时代的“瑞士军刀”,是人类最早实现标准化的工具之一。
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出土的距今约1.7万年的早期陶器,是迄今为止所见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样本。
同样在英德青塘遗址发现的距今约1.35万年的墓葬,出土年轻女性人骨化石1具,命名为“青塘少女”。其葬式为蹲踞葬,这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且可确认葬式的墓葬,发现的人骨也是广东1万年以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化石。
而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石拍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石拍,它的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竖条凹槽,用于拍打树皮制作树皮布。这可能是现今所知世界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树皮布文化遗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展览还原了广东早期人类的生活图景,同时展现考古工作是如何建构岭南起源,为华夏探源、解读“何以中国”提供岭南注脚。透物见史,洞鉴古今,这可能就是考古最朴素的意义。
山海之间,文明共生
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曾提出“重瓣花朵”理论,形容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重瓣花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
彩陶,起源于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它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不断向周边扩散,在多地文化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掀起史前艺术的浪潮。
距今7000年-6000年的咸头岭文化,是广东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图案最丰富的彩陶文化。因为遗址以海边沙丘为主,彩陶纹饰多见海浪、海花,彰显海洋文化特征。
而商周时期的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大量陶器、原始瓷器和首次集中发现的青铜礼乐器,进一步阐明了岭南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联系、发展及融入中华古文化历程,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全方位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岭南向海而生,在中华民族海陆交往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也孕育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
“南海I号”南宋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见证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南澳I号”明代沉船发现于汕头南澳,实证了南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地位,填补了区域海洋史的空白,为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提供了东方物证。
展览集中呈现的这些考古发现成果,记录了石器时代岭南大地上的狩猎与农耕,讲述了商周及秦汉岭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展现了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海贸与繁华,串联起一部山海交融、兼容并蓄的岭南文明发展史。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主办,共九家文博单位和研究机构给予支持。
文|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南越王宣
图|南越王博物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