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偷吃5个蛋挞后补钱,该夸还是该罚?律师说法→

金羊网综合 2025-09-26

近日,广东惠州一起“女子偷吃蛋挞”事件引发社会讨论:9月20日,一名女子趁烘焙店店员忙碌,食用5个蛋挞后未付款离开;相关监控视频于次日在网络传播,22日该女子返回店铺补付款项。事件曝光后,网友态度呈现分化——部分人谴责“不告而取”违背诚信,也有网友认可其“知错能改”,认为应给予改正空间。

 网友的争议

针对此类未达刑事立案标准的行为,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从法律层面给出专业解读:该行为虽不构成盗窃罪,但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5至15日拘留及相应罚款,同时涉事者需全额赔偿商家经济损失;若存在多次盗窃、入户盗窃等情形,即便单次金额较小,也可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4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评判此类行为,并非仅看金额大小,更会综合考量行为方式、主观恶性与社会危害性,商家遭遇类似情况时,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事实上,国内多地曾发生类似小额盗窃事件:2025年6月,上海一名女子在超市自助结账时,先后9次故意“漏扫”商品试图逃避付款,被工作人员发现后仍拒不承认并狡辩,事件经网易新闻、搜狐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引发网友“侥幸心理不可取”“缺乏规则意识”的批评;2020年11月,广州一名男子因多次在便利店偷窃食品,被监控完整记录作案过程,最终被警方依法刑拘,成为“小额多次盗窃仍担刑责”的典型案例。

从治理视角来看,不同地区对小额盗窃的应对模式存在差异。以美国为例,当地“0元购”现象中,多人以“快闪”形式公然哄抢商品,因多地将950美元(或1000美元)以下盗窃定为轻罪,量刑多为一年以下监禁或小额罚款,且受警力不足、监狱负荷重等影响,不少案件呈现“即捕即放”状态,叠加经济压力与社交媒体模仿效应,部分事件甚至出现组织化特征,虽单次金额不高,但多次作案累积造成商家巨大损失。

对比可见,国内通过明确的治安处罚、民事赔偿机制,强化“违法必担责”导向,即便小额盗窃也会受到法律约束;部分地区因立法与执法力度的差异,导致小额盗窃从偶发个案演变为更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无论何种情况,小额盗窃看似“事小”,本质上都会持续侵蚀社会诚信体系,破坏商业秩序与公共信任。

业内人士与网友纷纷提出建议:商家层面,可完善全区域监控设备、对高价值商品做精细化管理,并对员工开展防盗培训,明确发现盗窃行为后应优先保留证据并报警,避免自行处置引发风险;社区与公众层面,有网友建议建立“小额盗窃行为记录”,对多次作案者累计追责。

文|记者 彭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