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广东茂名的火流星被挖出,重423公斤!揭秘火流星的科学密码
5月28日晚,一颗火流星划破广东茂名夜空,爆炸声震耳欲聋,瞬间亮如白昼。不少人目击了这个过程,视频被发布上网,中国陨石圈沸腾了,但多数人认为这颗“宇宙快递”已坠落大海。
然而,陨石猎人步凡团队却凭借科学计算与实地搜寻,最终在茂名电白区挖出重达423公斤的“茂名陨石”。如今,这颗被命名为“Maoming”的L6型球粒陨石,不仅成为国内目击降落的第二大单体重量的普通球粒石陨石,其发现过程更展现了科学猎陨的严谨与智慧。
陨石猎人如何“精准导航”?科学计算是核心
“多数人觉得陨石会坠海,但我的轨道计算显示它在陆地!”步凡的判断并非猜测,而是基于天体物理与数学模型的科学分析。作为从业6年的职业陨石猎人,他总结的“猎陨秘诀”,本质是对陨石坠落规律的掌握。
轨迹计算:还原火流星“飞行路线”
团队耗时两天分析火流星轨迹。通过目击者视频和监控资料,计算流星体滑入大气层的角度、速度和可能落点。
“通过几个视频分析,我计算了一下,投到地图上一看就怀疑它落在陆地上几率较大,落入大海的几率比较小。”步凡解释道,这个过程涉及复杂的角度计算、阴影分析和声音定位等专业知识。
经过测算得出关键结论:陨石陨落区就在陆地上!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将搜索范围缩小到电白区沙院镇与小良镇交界的一片区域。
实地搜寻:无人机+徒步
确定范围后,团队采用“无人机高空侦察 + 地面徒步确认”的模式:沿着计算的陨石飞行轨迹,在半径2公里的范围通过无人机搜寻,一个多小时后,惊喜出现了。
10点45分,步凡团队在电白区沙院镇一处荔枝园发现了一个可疑撞击坑。无人机拍摄显示一个直径1.2米的坑洞,周围泥土四散,显示出巨大冲击力特征。
“我开始以为别人立电线杆挖的洞。”步凡回忆道,“但洞口的周围比较松散,有红土和沙石向四边散开来,像非常重的物体砸下的坑。”步凡徒步接近发现坑洞地点进行确认,并开启拍摄记录模式。
“坑壁上面没有任何铁锹动过的痕迹,我初步确定它应该是陨石坑。”步凡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陨石坑在一片荔枝树丛中,呈喇叭口形状,上宽下窄,坑壁上有明显的陨石和坑壁摩擦留下的黑色痕迹,泥土中也夹杂着小块的石头状物体,步凡从坑壁上看到第一块疑似陨石之后还不敢相信,“我仔细观察发现它有非常新鲜的熔壳和断面,初步判断出它符合陨石基本的类型了。”
“茂名陨石” 是什么来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照亮茂名等地夜空的是一颗火流星。太空中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小颗粒以及小行星,当它们受到地球引力影响落入地球大气层时,会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在这个过程中,流星体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温度急剧升高进而燃烧起来,便产生了耀眼的火流星。
苟利军表示,绝大部分火流星在天空中就会燃烧殆尽,只有极少数体积较大的流星体,可能会有部分残骸落到地面成为陨石。陨石是非常珍贵的天体物质,对于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太阳系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茂名的该颗陨石经过检测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出具的一份《证明书》显示,它来自太阳系小行星的碎片,形成于45.5亿年前。陨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极低,只有地球岩石样品的百分之一,而铁陨石中的铀和钍含量更低,所以陨石都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害。
“这是一颗非常新鲜的目击陨石,它掉在地球上时间很短,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它的科研价值相对会高一点。”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伟彪高度评价了陨石的科学价值,他表示,有很多陨石带有小行星上表面的物质成分、物理性质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研究陨石,可以得到小行星第一手资料。
火流星、流星雨、陨石雨,傻傻分不清?
火流星和流星雨都是流星的一种,它们都是让人惊叹的天文景观,不同之处一个是“大”,一个是“多”。
形成流星雨的流星体,是彗星或小行星受到太阳风影响后,挥发出的细小颗粒,直径为几毫米到几微米不等。它们沿着同一轨道绕着太阳运行,同地球轨道存在相交的空间。每年的特定时间,当地球经过这些颗粒区域附近时,它们会以几乎一致的速度和方向,冲进地球的大气层,就会形成“流星雨”的现象。
而火流星的流星体直径、质量相对较大,常表现为一个光耀夺目的大火球,没烧尽的流星体落到地面会形成陨石,还有可能在空中爆裂后,成为陨石雨。
据国际流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可观测到数千次火流星事件,中国境内平均每年记录到数十次明显的火流星。大多数火流星发生在夜间或黎明时分,且很多时候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
(综合自红星新闻、新京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