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届世锦赛一胜难求,中国男排的困局何在?
2025世界男排锦标赛正进行八强淘汰赛,中国男排却早已成为“看客”。小组赛连败三场,仅拿下一局胜利,即使这支中国男排“年轻、没经验”,但他们依旧无法为自己糟糕的发挥、脆弱的心理找借口。
1比3惜败巴西、两个0比3脆败塞尔维亚和捷克——就对手的实力而言,中国队失利并不算意外。然而在比赛过程中,男排小伙子们攻防不成熟、关键球处理的稚嫩,却令人不住摇头。尤其是比赛中的发挥稳定性太差,首场对巴西队第一局打得顺风顺水,怎么打怎么有,后面三局却一攻难下球、防反混乱不堪,局势一泻千里。
主教练海宁赛后一针见血,“赢球不单需要技术和战术,强大的心态同样重要。我们的队员如果打顺了,发挥就很好,一旦碰到问题,全队的士气及发挥就很容易崩溃”,他认为自己场边的鼓励作用“很有限”,“一旦失去信心,他们就很难扭转局面”。的确,这种心理层面上的原因,是本次中国男排在世锦赛上一胜难求的主要因素。
大赛上输几场球,对于中国男排来说早已见怪不怪。职业联赛滞后,无法为球员提供高水平比赛经验;青训系统不足,缺乏更科学、贴近世界先进技战术水平的训练机制;联赛水平不足,很难培养出拔尖球员,“送出去”锻炼就成无源之水,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都是造成中国男排整体水平不足的困局。
说到底,如同中国足球,即便请来里皮、斯科拉里这些世界顶级教练,水平仍然难以提高一样,中国男排不从根本上改革,困局就难破。此前在亚洲,中国男排仍可以与日本、韩国争霸。近些年来,日本和伊朗通过强化联赛体系、加大青训投入,吸引国际化人才,迅速缩小与世界强队的差距,逐渐成为亚洲最强的队伍。在这些方面,中国男排的投入显然不足,虽然请来了世界冠军教练海宁,但他能做的也很有限。
外部资源引进及内部改革的双管齐下,或许才是逐步解开这个困局的关键所在。加速联赛的国际化进程,完善国内联赛的体系,通过提高联赛水平,增强球员的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让球员在高水平的提高自我;加强青训力度,“走出去”——让小球员跟随先进国家队伍训练,让其从小就熟知什么是“世界水平”,“请进来”——让具有先进技战术的国际教练指导我们的青少年队伍,并形成体系;“司夷长技以制夷”,虚心地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中国三大球的队伍中,男排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即使是在世锦赛上三战仅赢下一局,媒体上甚至连总结批评的报道都看不到几篇,这不能不说是这个项目的悲哀。唯有提高水平,将球迷拉回赛场,青年才俊一拨拨涌现,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破这个困局。
文|记者 周方平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