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土”到“大展鸿图”,广东揽佬:我如何收获海外华人文化认同
在2025年的国际音乐版图上,一首《大展鸿图》宛如平地惊雷。从抖音到tiktok,关于它的翻唱翻跳视频如潮涌现。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们,甚至为它逐字逐句学起了粤语发音。而这股从海外刮起的旋风也迅速席卷回国内——抖音平台上,从繁华都市的写字楼白领到宁静乡村的田间农民,从幼儿园的孩童到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都沉浸在《大展鸿图》的魔性节奏之中。
全民狂欢的背后,这首歌曲的第一作者和演唱者——来自广东惠州的说唱歌手揽佬或成最大赢家。在9月11日上线的抖音《精选奇遇记》节目中,中山大学中文系学者林峥对这位神秘的草根传奇人物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探访。
多元土壤里诞生的音乐基因
揽佬的父亲来自四川,母亲是广东人,在惠州长大的揽佬自小便习惯了饭桌上的“混搭”。那时他还不懂,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本就是文化的“大熔炉”—— 广府的骑楼、客家的围龙屋、潮汕的红头船,早已在这里交织了数百年。
这种多元共生的底色,在揽佬成年后自然地流淌进了他的音乐。在《八方来财》中,揽佬用独特的广东口音和“挂玉牌”“拜三拜”等民俗元素,混搭孟菲斯说唱风格,令该曲在海内外短视频平台风靡。后来那首大红大紫的《大展鸿图》也是如此:开篇粤剧《帝女花》“落花满天蔽月光”婉转悠长的唱段,如同一束穿越时光的光,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紧接着,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说唱风格的碎拍鼓点,又以极具冲击力的节奏闯入。原本毫不相关的二者奇妙融合,碰撞出令人欲罢不能的独特韵律。
那段《帝女花》,其实采样自60多年前的电影版。揽佬说,他就是喜欢那种旧旧的时光感。“现在大多数说唱音乐采的都是国外的歌,那我们也可以采点自己的歌嘛。”在揽佬看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信手拈来,就跟他歌曲里的其他元素一般,并非什么生硬的 “文化符号”,只是生活本身的自然肌理。就像《大展鸿图》里那句广为流传的歌词“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灵感便来自揽佬初中同学的生活环境,那是广东富豪独特的“炫富”方式。
从抖音点赞到林肯中心的舞步
揽佬从未想过,自己用几百块钱的“铁三角”设备录下的歌曲,有一天会在地球另一端的林肯中心响起。今年春天,约千名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林肯中心台阶上跳起了魔性舞步,背景音乐正是他创作的《大展鸿图》。与此同时,在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揽佬以500万的月收听人数超越周杰伦,登顶成为华语歌手Top1。
如果歌曲有“命”,那《大展鸿图》天生好运。带着岭南烟火气的处世哲学,被揽佬装进他从小就偏爱的“土摇”——孟菲斯说唱节奏里。这种源于美国南部的音乐风格带着街头的粗粝感与生命力,和岭南市井的 “生猛” 风格意外合拍。
在互联网,《大展鸿图》传播的魔法在二创里悄然发酵。有海外华人用潮汕话翻唱,配上家乡英歌舞的视频;有留学生把歌词翻译成英语,在校园晚会上表演;东南亚的华侨甚至用闽南语重新填词,歌词里展现的民俗虽与原唱不尽相同却异曲同工。这些二创像蒲公英的种子,借着短视频的风,飘向不同的华人社区。
揽佬很清楚,这是专属于短视频时代的传奇:“大家什么没见过?比精美,一定有人比我更在行,但我可以真实地展现一些东西。”他分析,“大家就是觉得这首歌跟别的歌不一样,所以会去挖掘,然后越挖掘越感兴趣。”当然也有不理解的,骂《大展鸿图》“土到爆炸”,对此揽佬也很淡然:“什么是土气,什么是洋气?本就是人类的定义。说实话,有时候我刷视频,刷五条有四条都是我的歌,我也觉得烦。”
青年的好奇和全球华人的乡愁
借助TikTok和抖音,揽佬跳过了传统三大唱片公司等传统渠道,以“独立制作+平台算法”的方式直达全球听众,实现了从小城到世界的逆袭。但他对自己的定位从没变过:“我不是个艺术家,我就是个打工人——我为自己打工。”他认为,如果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人难免会“飘”,说话写歌都会“不像你自己”。
他也很清楚,自己在世界的走红是因为用好了互联网的法则,诱出了新一代全球年轻人的好奇和叛逆,更引出了那些背井离乡华人的心底乡愁。揽佬的歌里藏着太多华人共通的记忆密码。《因果》里“老天叮嘱这辈子我善不丢”,《八方来财》里 “一阴一阳之谓道”,《大展鸿图》里“鸿运不能总是当头”,唱出的都是华人在全世界打拼的几代人的集体智慧。
“其实所有文化都差不多,” 揽佬说得直白,“过年走亲戚,清明上香,难道只有广东人会?再深一点,不光中国人,地球人也都差不多,因为我们不是外星人,自然而然有共性。”他不太喜欢说 “文化输出”之类的大词,觉得刻意。 “记住,我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没有抖音就没有揽佬,这是真的。假如我没有通过这个平台发布视频,现在你就看不到我,就这么简单。” 揽佬说,“就连那些版权公司,也是看到平台的影响力才找到我。”
所以,他还是坚持深耕短视频这一领域。人家骂他,如果骂得有意思一点,他还会回复一下,“有些人是很认真在骂我,这种批评我ok”。就在这种松弛感里,揽佬的音乐就像在互联网诞生的藤蔓,正逐渐生长出更深更远的根须。
文|记者 李丽
图|抖音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