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率先落地中小学人工智能课,教孩子跟AI交朋友|湾区育见
人工智能教育是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程”。今年4月,广东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而在2022年广州就达到了人工智能课全覆盖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怎么教、如何学?在全国第41个教师节之际,羊城晚报深入调查呈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老师的故事,看湾区基础教育如何赋予未来主人翁人工智能素养。
让AI课堂成为点燃兴趣的“魔法屋”
“同学们看,这是咱们校门口的人脸识别门禁,你们有没有想过,它是怎么精准认出每个人的?”在广东碧桂园学校国际高中的计算机教室里,赵茜拿着平板展示着熟悉的场景,话音刚落,台下就举起了一片手臂——有学生急于分享自己的观察,也有人带着疑惑想要追问。
“传统课堂光讲理论太枯燥,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赵茜坦言,正是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她才摸索出“问题驱动-核心概念讲解-项目实践”的三段式教学法。在她看来,AI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觉得有用、有趣”。
跨学科PBL(项目式学习)是她课堂的“王牌”。“我不规定项目主题,只引导他们从兴趣出发。”比如“可回收物智能分类”项目:学生先实地拍摄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饮料瓶、易拉罐图像,通过数据标注和增强技术,亲身体验数据质量对AI性能的影响;随后用轻量化YOLO模型在边缘计算设备完成训练并部署,最终测试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识别准确率。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目标检测技术,还深入讨论了AI在环保中的局限性,如对变形瓶体的误识别和技术普惠性,如何让低功耗设备也能运行模型,从而理解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真实连接。
普通小学的“智慧蜕变” AI让课堂细节“无死角”
在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五眼桥学校(以下简称“五眼桥学校”)本是一所不起眼的普通学校,但如今,学校里一间看似寻常的录播室,却成了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这里搭载的AI循证课堂录播系统,以技术之力,让这所普通学校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过去录课要等技术人员配合,课后分析更是耗时耗力;现在我一个人开机,系统自动启动录播和分析,上完课就能拿到报告。”五眼桥小学学校德育主任徐绍响告诉记者,这是教师们对AI系统的直观感受。系统会像“隐形观察者”一样,多维度精准捕捉课堂每一个关键细节——从师生的课堂对话、板书内容,再到学生的专注度、神态反应甚至情绪变化,全方位还原真实的教学现场,为后续分析留存完整“证据”。
自去年9月引入AI系统至今,短短半年时间,五眼桥小学的教研氛围焕然一新。AI提供的扎实数据,让教师的教研不再“空对空”:课题研究有了数据支撑,案例凝练有了事实依据,教师们从“被动参与教研”变成“主动探索改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被真正激活。
“对普通学校来说,AI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雪中送炭’的助力。”徐绍响表示,五眼桥学校的实践证明,即便没有充足的名师资源,普通学校也能借助技术打破教研瓶颈。
懂语文的AI老师,让课本跃然一新
越秀区云山小学语文教师邓少珊认为,小学阶段的AI教育应侧重于启蒙而非传授复杂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她倾向于采用游戏化任务、直观演示和轻量化的伦理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AI原理,激发他们对技术的兴趣,培养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科技伦理意识。“教学成效的关键,是看孩子是否开始主动观察生活中的AI应用、尝试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讨论AI的利弊——能播下一颗探索的种子,就达到了目标。”
作为广州市智慧教育领域的早期探索者,云山小学曾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智慧校园样板校”等称号。尽管如此,学校仍面临专业师资不足的现实困境:目前全校34个班级仅配备3名信息科技教师,AI教学多由他们承担。这在跨学科课程设计和磨课过程中,为学科教师带来不少挑战。
邓少珊坦言,在小学推进AI教学,内容深浅较难把握:若仅播放视频,课堂过于浅显;一旦涉及编程逻辑或AI原理,学生又难以消化。同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也使教学难以全面兼顾。此外,智能设备操作步骤繁多,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因忙于操作而忽略学科本质内容,导致本末倒置。加之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许多智能软件需教师在课堂上逐步指导,然而课堂时间与教师精力有限,往往事倍功半。
面对这些问题,云山小学提出了两项应对策略:一是以“够用”为原则,不追求技术精通;二是将AI定位为语文教学的工具而非独立学科。例如,在教授观察日记时,借助AI识别植物特征辅助写作;在童话创编中,利用AI生成场景以推动对话描写,确保不偏离语文核心教学目标。
邓少珊表示:“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懂语文的AI启蒙教师’,持续探索‘语文+AI’融合路径,发掘更多智能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她计划拓展AI在课文对话对比、古诗语音测评等场景中的应用,并积极与同行分享教学案例,让AI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学好语文的支撑性工具。
人工智能老师:从“工具人”到“AI启蒙导师”
信息老师可能是校园里最能反应时代变化的老师。
来自山西的边永明在广东扎根22年:2003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毕业后辗转于4个学校担任信息技术老师;从信息技术教到信息科技再到人工智能,从迷茫而懵懂的“菜鸟”老师成长为课堂有趣有料的教学教研骨干;从民办学校老师成长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执教18年来,边永明和其他信息技术老师一样,经历了身份、位置的多次转变,甚至连学科名字都变了两次——从“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再分化出了人工智能。
18年来,边永明深刻体验了从打杂“工具人”到“技术老师”再到“AI启蒙导师”的变化,“最早教孩子们熟悉电脑操作、打字,后来教word 、excel 、PPT 等软件应用和简单的图形化编程,再到现在教孩子们怎样跟AI交朋友、具备人在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的素养。”
人工智能老师需要把握的是教到什么程度。边永明解释:“人工智能要深挖的话,底层的逻辑是很复杂的。比如说三年级教材的一个章节是人脸识别,如何捕捉人脸信息、捕捉哪些人脸信息、识别原理、需不需要进行实验?上到什么程度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学生的学情,灵活掌握。”
所以,教人工智能对老师的挑战很大。“如果按照课本来教可能不需要那么渊博的知识来支撑,但是抵不住孩子有很多的探索欲,他们会问这问那,如果被学生问倒了岂不是很尴尬。”边永明笑说,“在 AI 时代更多的可能是师生的共同成长。老师要主动学习很多东西,跟学生一起成长。”
十几年来随着时代变迁,老师们也从“技术教学”转向“淡化技术”进行“AI 启蒙”。
在边永明看来,做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老师幸运而快乐,“不像语数英等科目面对分数的衡量、升学的压力,就纯粹很快乐地想怎么让孩子更好。”
而且人工智能课堂有很大的空间,在符合课标的要求下,老师可以重组教学板块,琢磨怎么丰富和优化内容,老师个体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没有条条框框。“语数英等学科知识体系非常完整,每学期每堂课教什么、进度节奏都相对固定,但AI 不一样,它就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生活,我们的教学永远跟随AI不断成长和变化。”
边永明认为自己和同行幸运地处于最有成长性的学科,具有无限的可能。而且,不但要教学生,也要教老师,所有老师都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技能和素养,未来将承担更多校园人工智能建设的任务。
文、图|记者 蒋隽 何宁 崔文灿 秦小杰 实习生 刘宪军
统筹|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