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三十余载广州黄沙水产交易市场今日新址开业!老商户从“新”出发

金羊网 2025-09-08

9月8日是位于东洛围码头的广州黄沙水产中心的开业日子,这意味着位于黄沙片区的“旧市场”、有着31年历史的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将逐步搬迁至“新市场”黄沙水产中心。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是黄沙水产市场的其中一个市场主体,与粤恒丰水产市场、广聚水产市场、食中宝食品批发市场(黄金广场)等组成黄沙水产市场。在2023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提到,黄沙水产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每日交易水产600余吨,其中1/3运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

在“新市场”开张前,羊城晚报记者分别走访了“旧市场”和“新市场”。在“旧市场”,运输货物的车辆来来往往,大部分档口有序营业;在“新市场”,多家店铺已挂上了新招牌,商户和工人在紧锣密鼓地搞卫生、测试鱼池等设备。记者走访期间,在黄沙从事水产行业多年的商户坦露了在市场打拼的亲身经历以及对“新市场”的期望。

高空俯瞰,位于东洛围码头广州黄沙水产中心十分靓丽,如一艘停靠江边的“水产航母”

三十余载水产市场

水产人留下“爱恨情愁”

“买海鲜,到黄沙”是黄沙水产市场留下的响当当名片。2025年9月8日,随着“新市场”开业,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将陆续开启搬迁工作。有着31年历史的“旧市场”是水产商户在广州开启生意业务的落脚地之一,扎根广州的奋斗地之一。

“买海鲜,到黄沙”是黄沙水产市场留下的响当当名片

管绍勇是黄沙地区水产商会副会长、宏承行创始人,来自重庆的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水产行业,曾在重庆、北京打拼。1997年,20岁出头的他在朋友介绍下,南下到广州黄沙一带开启水产业务,他直言:“在黄沙活下来的,都是拿几条命拼出来的!”

刚来广州时,还被称为“捞仔”的管绍勇住在清平市场附近,把黄鳝、泥鳅、龙虱、大闸蟹等货拉给黄沙的档主售卖:“当时蹬着二八自行车,载着百斤货穿梭市场。”

在黄沙,管绍勇也有机会陆续接触到香港、台湾客户,还有国外的新加坡客户,他的水产生意逐渐开拓至境外。

1998年,管绍勇正式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租档口。宽1米多的小档口只能摆下一张凳子、几个盆,但这是他接待客户的重要窗口,而他的货则留在清平市场。后来,他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租了50多平方米的档口作为仓库,整个业务逐渐转移进市场内。

手握十几万元创业资金的管绍勇在2000年决定放手“搏一搏”,在货主之家的大楼(现粤恒丰)接手了他人档口,但也让他犯愁、失眠:“当时别人还笑我傻。租档口、搞完装修才知道档口所在的大楼可能要拆迁。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全部创业资本都投入档口了,另外还有98000多元的货款没收到。”所幸,大楼原址保留,管绍勇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在2000年一天最高峰能卖出2万多斤大闸蟹。

“旧市场”依然繁忙,大部分档口有序营业

在互联网兴起、同行竞争激烈之时,管绍勇发现市场有几百家商户都卖大闸蟹,他意识到如果不改变,就只能停留在瓶颈期。2010年,管绍勇取得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大闸蟹的两个品牌代理后,成为黄沙水产市场专门做品牌大闸蟹的首批商户之一。2012年起,他进入水产供应链赛道,把海鲜供应给知名酒楼、连锁生鲜店、电商平台。这时,管绍勇又迎来了一道坎——人才、资金、技术等跟不上,市场内部竞争激烈,他身心疲惫。为了让自己售卖的大闸蟹能做得更精,他办起了宏承行,精细普通蟹、精品蟹、外贸蟹的业务。

2019年,查出糖尿病的管绍勇选择缓一缓,暂别生意场上的风雨和捶打,解散了2家公司,还把档口转租给别人,暂时脱离高压、焦虑的生活环境,并花5年时间带着家人到全国多地游玩。近年来,管绍勇开拓有机食品赛道,在“新市场”,他拿了档口,准备深耕有机水产食品。

管绍勇对未来十分乐观,充满信心

在黄沙摸爬滚打快三十年的管绍勇认为,随着“新市场”开业在即,黄沙水产将迎来转折期,他希望“新市场”能为商户打造好平台,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升级市场业态;商户们也要积极开拓销售模式,共同做好黄沙水产的名片。

“新市场”开业在即

商户盼与同行擦亮新名片

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经营海鲜食品30多年的陈丽娟(四姐),是四姐水产的负责人,在水产行业奋斗了多年,并在2016年成立了广州市四姐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商户正忙着开业前的准备

在黄沙水产交易市场,陈丽娟主营产自国内外三文鱼、活海鲜、水产冻品等,她笑言:“在黄沙水产市场提‘黄沙四姐’,大家会知道是我。但你说‘陈丽娟’,大家可能就不知道是谁了!”

在“新市场”开业在即,陈丽娟到新档口筹备开业事宜,她档口的鱼池等设备正在做调试,工人在清洗鱼缸外的玻璃。待“新市场”正式开业后,陈丽娟将把“旧市场”的业务逐步转移至“新市场”。

目前,陈丽娟已在“新市场”租了两个档口,一个位于一层的展销铺,二层的档口将用作仓库。另外,她还在“新市场”周边载体东楠汇租了较大的铺位,主营水产冻品。

在“新市场”,陈丽娟打算继续兼顾批发和零售业务,她说:“‘新市场’开业起,我们商户享受3个月免租。说实话,免租过后,‘新市场’的租金会比‘旧市场’高。希望‘新市场’通过宣传等方式,让新客户能找到‘新市场’。”

陈丽娟表示,黄沙水产的名片已在国内外享誉。目前周边同行业的市场竞争较大,她希望黄沙水产中心能把“旧市场”原有的商户稳步地转引至“新市场”,让商户不要分散;也希望商户积极“抱团”,到“新市场”继续开展新业务,共同擦亮黄沙水产新名片。

海鲜餐饮人盼“旧市场”升级

观望“新市场”后续发展

客家人张伟标是广胜通达酒楼的负责人。1997年,他从老家惠东来到广州黄沙打拼,在黄沙码头附近开设大排档:“当时听说黄沙水产市场做得很好,海鲜品种多。20多岁的我刚结婚,也要想办法谋生,所以选择到黄沙做海鲜餐饮,闯一闯。”

黄沙水产的名片已在国内外享誉,品类繁多

从大排档,到餐厅,再到酒楼,28年来,张伟标见证了黄沙海鲜餐饮行业的变化。

1997年,张伟标每个月以四五千元租金,租了五六十平方米的地方做大排档。位置不够,就在街上摆桌椅;城管来了,就马上收起。“起初的10多年,黄沙海鲜餐饮生意十分旺,我最高峰时有上百名员工。”

2011年,张伟标投资开设海鲜酒楼。在他印象中,中秋、国庆假期是最忙碌的时候:“曾试过,客人从下午5点半开始排队,排到9点多。他们手拎刚买的海鲜,坐等加工享用。”

近年来,“旧市场”搬迁消息不断传出,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张伟标感到生意难做:“做餐饮,大钱赚不了多少,大概能维持酒楼运营、自己家庭开支。”

在张伟标眼中,黄沙海鲜是一张名片,他坦言:“如果没有黄沙海鲜,海鲜餐饮也不会有起色。在档口买海鲜,到酒楼加工食用,海鲜即买即做,是黄沙的特色。”

不少街坊来黄沙买海鲜,喜欢这里的海鲜种类多、新鲜,更喜欢“讨价还价”过程

张伟标已在黄沙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对黄沙已留有深厚情感。酒楼有二三十名员工就从大排档时期开始跟着他:“我们都是从小档口做起,老员工们都相处和谐。”

张伟标说,如果在黄沙能继续做,依旧想留在黄沙,毕竟黄沙有地铁站、靠近沙面等景区。他期望,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搬迁后,整个黄沙水产市场的环境、业态等方面能得到整体提升。然而,他担心,在市场升级改造前,酒楼是否能熬过这段过渡期,也是未知数。

随着东洛围码头的“新市场”迎来开张,张伟标与黄沙众多海鲜酒楼的老板一样,抱着观望态度:“投资酒楼成本高,不敢随意往外发展。还在观察东洛围周边的人气、交通、片区等发展情况。如果条件合适,再作打算。”

文|记者 马思泳

图、视频拍摄|记者 陈秋明

视频剪辑|记者 陈秋明 马思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