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三封抗战家书告诉你,中国为什么能赢

金羊网 2025-09-04

一纸家书,万钧山河。

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投入抗日的洪流。炮火连绵的岁月里,他们是不能尽孝的儿女、天各一方的夫妻、牵肠挂肚的父母,更是舍生忘死的将军、英勇无畏的战士。一封封抗战家书穿越硝烟战火,写不尽儿女情长,道不完家国情深。

八十载春秋更迭,当我们再次捧读这些抗战家书,那泛黄的信笺上、斑驳的墨迹间,依然跃动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勾勒出一个个壮行的人。它们以微见著,共同回应着那穿越时空的历史之问——

在敌强我弱、山河破碎的危局之中,中国为何能够最终取得胜利?

(一)

 张自忠书信复制品(图片截取自新华网视频《重访抗战地标|湖北宜城·我以我血荐轩辕》)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这是一封特殊的家书,是1940年5月枣宜会战前,张自忠写给全体将士的信。寥寥数语,力透纸背,气贯长虹。在“区区三岛倭奴”的铁蹄践踏山河之时、“五千年历史之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际,他以“除我等为其死”的决绝,道出了一名中国军人对国家的赤诚、对民族的担当。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宜城南瓜店与日军的殊死激战中,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真正做到了“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深刻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这封特殊的家书,澎湃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闪耀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激荡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凝聚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伟大抗战精神最炽热、最悲壮的表达。

这精神,把散沙凝成磐石;这精神,将涓滴汇成洪流。

从赵一曼“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殷殷叮咛,到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的泣血呐喊;从程雄“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的豪迈宣言,到佟麟阁“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的慷慨悲歌;从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雷霆怒吼,到戴安澜“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的铮铮誓言……无数仁人志士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将四万万个心跳凝聚成同仇敌忾、震彻云霄的呐喊。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平型关大捷的枪声,击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血战的焦土,掩埋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百团大战的烽烟,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的图谋……山河为证,那血火铸就的不屈脊梁、那激荡不息的爱国情怀,让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将侵略者的野心一次次碾碎在中华大地之上。

战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沉睡的民族精神一旦被唤醒,其喷薄的力量足以撕裂黑暗,重塑山河。

(二)

 左权给叔父的家书(图源 中国抗战胜利网)

“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成了。这一战争必然要持久下去,也只有持久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

这是左权于1937年9月18日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彼时,“七七事变”刚刚过去两个多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陆续奔赴抗日前线。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家书中清醒地认识到抗战的持久性,并指出“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

这封家书,不仅是一位共产党员的远见卓识,更是一个政党对战争形势深刻洞察的缩影。

战局究竟会如何发展?中国有胜利的可能吗?怎么才能胜利?在“亡国论”与“速胜论”的喧嚣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持久战”的战略预判。

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明确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汇集全党智慧,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这不仅是战略上的“预言书”,更是精神上的“定盘星”。它如穿透迷雾的灯塔,驱散了笼罩在国人心头的疑云,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就曾这样评价:“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惊涛骇浪更见砥柱中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何谓中流砥柱?是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更是实践层面的坚如磐石。

在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参加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同时开辟广大敌后战场,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给予日本侵略者越来越沉重的打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到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

数字无言,功勋不朽。日本史学家菊池一隆曾说,“不考察中共军队的战场,就不可能弄清强国日本何以最终败于弱国中国”。历史亦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当左权的家书穿越硝烟,中国共产党人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时的预言,早已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一一应验。

(三)

 王孝慈家书(图源 中国抗战胜利网)

“我不愿你把你教师的生活继续下去,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这是王孝慈于1938年10月25日写给五弟向宗圣的家书。他以自己父子并肩抗战的事例,激励在家乡教书的弟弟“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他的感召下,向宗圣于1938年底离开家乡,奔赴山西抗战前线。

一封家书,万千赤诚。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抗战抉择,更是四万万同胞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共同奔赴。

抗战爆发后,北京密云“英雄母亲”邓玉芬毅然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自己也义无反顾投身支前,救伤员、筹粮草、缝军装;四川知识青年王建堂自请出征抗日,父亲送上一面“死”字白布大旗,右边题写“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吉林敦化开明乡绅戴万龄毅然舍弃万贯家财,带领全家男女老幼四代57口人、全族200余人奔赴抗日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歌曲《太行山上》的动人场景,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化为无数家庭悲壮而伟大的现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本质上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根基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工人阶级冲锋在前,农民阶级倾力支撑,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民族资产阶级挺身而出,海外侨胞积极呼应,其他爱国分子各尽所长……男女老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团结一心,共御外侮。

人民战争,力量在人民。这是世界战争史未曾有过的奇观: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平原地区的村乡联防战,河湖港汊的水上游击战,铁路沿线的铁道游击战,沿海地区的海上游击战……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形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抵抗网络,让骄纵狂妄的敌人彻底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王孝慈的家书之所以动人,不仅因其流露出来的拳拳手足之情,更因其昭示了“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正在血火中诞生。当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汇入抗战的洪流,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也是战胜不了的。

这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四)

 陈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柜中的家书(图源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三封家书,千千万万人民的抗战缩影;一段历史,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图腾。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能赢?

这答案,深植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血脉。神州陆沉之际,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火山喷发,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抗战意志,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这答案,挺立于“中流砥柱、运筹帷幄”的坚强领导。从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到明确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这答案,凝聚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人民伟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战胜前进征程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终的胜利。

从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将自身命运同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紧密连成一体。

烽火已远,历史不容忘却;家书犹温,吾辈更当自强。

眺望前路,“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谋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关键十字路口。我们更加需要从抗战家书中汲取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亿万人民智慧,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这是中国为什么能赢的终极答案,也是我们走向未来、赢得未来的信心所在、力量所系。

文丨羊城晚报评论员 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