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的熬夜不算熬夜?|羊晚健康辟谣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规律的熬夜不算熬夜”“睡觉的关键不是早睡,而是规律”。一些年轻人因此熬夜熬得“心安理得”,认为只要每天晚睡晚起保持一致,就不会影响健康。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是否科学?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心理科主任孙永红,以及中医健康管理科副主任、副研究员、医学博士项磊。
结论是:规律确实是健康睡眠的重要基石,但“早睡”同样不可忽视。生物钟基因受太阳光的影响,长期晚睡,即使保证了规律性和睡眠时长,也会错过人体修复和排毒的关键时段,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规律晚睡,能保证健康吗?
“无论早睡还是晚睡,规律的作息都有助于身心修复。”孙永红解释,从心理学角度看,规律作息能让人更有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自我效能感,也能提升入睡效率和睡眠质量。
人体有一个内在的生物钟。项磊说,规律的睡眠能让身体的激素分泌、体温变化、脏腑修复在稳定的节律下进行,保持相对高效的运转。
但中医也强调“天人相应”。比如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是阳气初生、阴气最盛的时段,此时深度睡眠有助于胆代谢和阳气的生发;丑时(1:00-3:00)肝经当令,是肝脏解毒修复的关键期;寅时(3:00-5:00)则是肺经当令,是人体气血重新分配、人体深度修复的时间。长期晚于23点入睡,即使睡足8小时,也相当于错过了身体最佳的自我修复与排毒的“窗口期”。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对8.8万人进行了5.7年的追踪,结果发现:即便睡眠时长充足,晚睡晚起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仍比早睡早起者高出10%-40%。
长期晚睡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长期晚睡对身体有显著影响。
1.认知功能下降: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注意力、逻辑思维、决策力都会受损。
2.情绪不稳:晚睡干扰了前额叶与杏仁核的协同,导致情绪敏感度增加、调节能力下降,容易“为小事崩溃”。
3.记忆力衰退:深度睡眠是巩固记忆的关键,晚睡缩短了深度睡眠,导致学习效率和思维灵活性下降。
临床上,不少青少年因熬夜陷入“晚睡—学习效率低—情绪差—更晚睡”的恶性循环。
从中医角度看,晚睡会打破阴阳平衡与脏腑节律,引发多种健康风险:
1. 阴血耗伤:头晕眼花、脱发、记忆力下降。
2. 阳气不生:精神萎靡、乏力、怕冷。
3. 肝胆失调:情绪易怒、长痘长斑、消化紊乱。
4. 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多梦、口腔溃疡。
5. 免疫力下降:更易感冒、过敏或感染疾病。
在不同群体中,晚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 青少年: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身高发育落后。
· 中年人:易出现高血压、心悸、胸闷等症状。
· 女性:引发月经紊乱、痛经。
· 老年人:增加痴呆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中医倡导的理想作息
项磊介绍,《黄帝内经》早有记载:“法于阴阳,起居有常。”理想状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结合现代生活,最佳入睡时间是23点前,最佳起床时间是早上5-7点之间。
春夏可早些起,秋冬可晚些,但不宜晚于7点。这样才能顺应自然规律,让阳气在早晨升发,夜晚阴血得以涵养。
如何改善晚睡习惯?
两位专家均强调,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规律又早睡”。如果因工作或学习无法立即做到,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1. 逐步提前睡眠时间:比如每周提前15分钟,逐渐向23点靠拢。
2. 固定起床时间:如7点起床,倒推保证8小时睡眠。
3. 睡前减少刺激: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4. 利用自然光:起床后尽快接触阳光,帮助身体“校准”生物钟。
5. 饮食调理:多吃滋阴养血食物(如黑芝麻、百合、桑葚),少吃辛辣、油炸食物,避免晚间饮用咖啡、浓茶。
6. 辅助方法:睡前可按摩神门、内关、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有助于宁心安神。
孙永红特别提醒:不要突然大幅度改变作息,否则容易加重焦虑,应“温和干预”,逐渐缩小与社会节律的差距。
专家提醒:别再给熬夜找借口
规律作息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成为晚睡的“护身符”。孙永红和项磊一致认为,长期晚睡会带来全方位的损害,尤其是错过身体修复关键期,对心理、心血管和免疫系统都是巨大消耗。
换句话说:晚睡晚起并不等于健康,规律只是底线,早睡才是核心。
对年轻人而言,熬夜带来的“短暂自由”,最终可能换来身体和心理的长期透支。正如项磊所说:“睡眠是最好的补药。” 规律而早的优质睡眠,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
本栏目专家支持单位:广东省基层药学会、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总策划|林如敏
策划|龚丹枫 王倩
统筹|林清清 薛仁政
文字|记者 刘颖颖 通讯员 刘睿 万俊
海报设计|杜卉 胡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