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过本科线退费2万元”,被叫停的违规招生为何被放行?
“高考不过本科线退费2万元”,河南一所民办高中在三年前招生时做出这一承诺,在今年高考后却不兑现,有家长投诉维权,引发舆论关注。
8月16日,该校就未履行2022年招生时的退费承诺致歉,承认学校管理存在疏漏,当年招生宣传违规,并称其正配合当地教育部门调查。
此前,大象新闻报道,接到信阳市民牛先生的投诉,反映该校虚假招生问题。牛先生称,“该校2022年招生时承诺家长,若中考成绩满360分,三年后高考不过本科线退还费用2万,目前学校不履行承诺。”据牛先生介绍,他的孩子2022年的中招成绩大概420多分,到该校学习,每年的花费大概2.5万元,今年的高考成绩只有433分,适用该公告。”
当前的问题是,学校承认当年属违规招生宣传,还要不要履行退费承诺?
另外,这起事件不能就由当地教育部门调查,而需要上级教育督导介入。对于违规招生行为,当地教育部门曾通报处理,但现实表明,违规招生并没有得到纠正,这需要进一步调查。既追究学校违规招生的责任,又要追究地方教育部门没有切实履行规范管理职责的责任。
校方在致歉中称,2022年建校初期,因学校管理疏漏,招生负责人擅自发布了包含“高考不过本科线退费2万元”的承诺。这一行为违反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相关规定,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更误导了学生及家长,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校方承认违规的态度是“诚恳的”,但是,却难以推卸校方责任。
一校的招办负责人,代表的就是学校。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授权,招办负责人会“擅自”承诺考不上本科退费。校方不能把责任推给招办负责人。哪怕当初承诺违规,校方也要兑现退费承诺。因为学校是违规招生的实际受益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校的违规招生行为,当地教育部门在当年就曾做出过处理。通报该校在没有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未批先招,欺骗诱导学生家长报名交费,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极大隐患,责令立即解散该校招生办,停止招生,退还已交费用,并对该校违规招生和扰乱招生秩序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然而,家长并没有收到退费通知,学校招生的这批学生在学校“顺利完成”三年高中学业,并参加高考。为此,需要追问,当年教育部门的停招处罚为何没有得到执行?对该校的违规招生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如果当时就严格落实停招处罚,全部退还学费,也就不存在眼下的问题。就此看,当年学校的违规招生行为,很可能被当地教育部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由此埋下隐患。考虑到学生已经完成高中学业,教育部门应责令学校按当时的承诺退费。
除此,针对地方教育部门是否尽到规范教育管理、学校办学的职责,上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进行调查。我国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对待当地的违规办学,存在“做给上级看”的问题,表面上进行严肃处理,实际上纵容。比如,对于当地存在的违规补课问题,教育部门表态严肃查处,但对违规补课睁只眼闭只眼;对于民办学校的违规招生,地方教育部门从提高普高录取率、高考升学率出发,也视而不见。
对当地学校的违规招生,地方教育部门是十分清楚的,因为所有招生的学生,都需要注册普通高中学籍,违规招生的学生顺利注册普通高中学籍,说明地方教育部门为违规招生开绿灯。
那么,为何一边通报责令停招、严查违规,一边却放行?这就需要调查。我国教育部门从去年起,狠抓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其关键就在于,要遏制地方教育部在抓违规办学时,“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才能解决管理失序的问题,遏制学校的招生乱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文 | 熊丙奇(知名教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