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压力下,“闲书”该不该看?怎么看?杨素秋携新作做客南国书香节
8月17日上午,西安戏剧学院副教授杨素秋携新作《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做客2025南国书香节,分享了打响“书目保卫战”背后的点滴经历。
活动现场,杨素秋与著名作家、中山大学副教授黄灯以“考试压力之下,我们还需要阅读吗?”为主题,与读者共同探讨青少年是否应读“闲书”、如何读书等大众关心的阅读话题。
杨素秋回忆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创作历程。该书记叙了高校教师杨素秋2020年到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的经历,在此过程中,她牵头建起了一座公共图书馆。
这段经历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建图书馆的主线,一条是从高校进入新环境的种种磨合与不适应,还有一条线写读书人的心灵史。作为临时“芝麻官”的杨素秋,承担起“公共选书人”的职责,在一座用以过渡的临时图书馆里,久久地守住了凝结爱书人心血的书目,留下了人文温暖。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而是你为什么能建成一座图书馆。”作为“同门师姐”,黄灯对杨素秋的行动能力表示赞叹,希望她继续坚持为公众保留读书的火种。
阅读的“功利”与“非功利”
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杨素秋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阅读众生相”,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普遍现象:图书馆吸引了许多孩子,而家长们却常常提醒青少年——“不要看闲书”。
这并非碑林图书馆的个例,而是折射出家庭与社会共同面临的阅读命题:在压力重重的当下,“闲书”究竟该不该看?我们是否还应坚持阅读?
读者分享会现场,杨素秋指出,这些讨论的实质,都触及了“读书是否无用”这一根本性问题,指向阅读“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辨析。
杨素秋强调,对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呵护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在阅读中受到太多干扰,他可能会本能地产生拒斥。”在她看来,阅读的“非功利性”,意味着不应只囿于“必读书目”,更切忌强迫,而应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以开放心态去获得内在的滋养与熏陶。
然而,强调“非功利”,并非断言读书无用。杨素秋结合自身与学生交流的经验,讲述了阅读在提升自信、缓解焦虑、疏导郁愤等方面给予人的深切慰藉。“有些学生深陷消费主义的叙事逻辑而焦虑,陈嘉映老师的《何为幸福生活》就提供了很好的解答。”她举例道。
阅读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也为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保留了一方精神安顿之所。正如在对谈环节中,学者黄灯所总结的:“面对压力,若能选择那些能与自己共鸣、引发思考的书籍,阅读本身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收获。”
图书馆选书应注意10-18岁青少年的读物配比
图书馆里有一件大事——选书。面对书中提到了的“公共选书人”标准,杨素秋表示,图书馆在选书前应进行实地调研,考虑所在区域居住人群的阅读诉求,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在内的因素都需纳入考虑。
此外,在选书时应特别注意10-18岁群体的读物配比。“对于10岁到18岁的青少年来说,一方面考试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干涉容易让他们产生压力。作为一名文学阅读推广者,我特别希望见到更多适合中学阶段的优秀读物,能够出现在市场上。”她说。
而谈及“如何理解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的话题,杨素秋强调,精读与泛读之间不存在严格上的比例,但精读必不可少。只有精读才能深入书中肌理,深刻体会作者情绪。“精读能够让你了解作者为何要在特定段落使用特定视角,以及用词遣句背后有什么讲究。阅读之余,还要上手写一写、试一试,去找到你最喜欢的作家或最想模仿的作家,观察他在细微部分的调度和设计。”
如今,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的落成达成了杨素秋的心愿,她做到了“一类二类出版社占比必须达到百分之80以上”的书目细化。但她没有止步于此,始终保持着观察外界、感知新奇的警醒,静待生活给予她更多养料,“目前我还是将力气放在纪实写作方面,等土地先发出芽来。”
文、图|记者 梁善茵 实习生 詹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