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吃面看“金鱼尾”,广州街头一碗云吞面温暖数代人
【开栏语】
讲饮讲食·非遗滋味
食在广州,是羊城的金字招牌。广州街头巷尾隐藏着让人牵挂的岭南风味,一碗粉、一碗面、一碗糖水……是市民童年记忆中的乡愁味道;是游客慕名而来的广式美味;是店家代代相传的珍贵技艺。广州美食隐藏着不少匠心技艺,经时间沉淀,数代流传,成为城市文化印记中的一部分。即日起,羊城晚报记者带来穿街过巷,寻找广州地道的非遗滋味,挖掘美食背后的传承故事。
清澈大地鱼汤中飘着数粒韭黄,细幼竹升面下隐藏数颗皮薄馅靓的云吞……这便是广州地道小吃云吞面。
提起云吞面,不得不提扎根在广州荔湾大同路的吴财记。吴财记是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式云吞面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家族数代人凭借一碗云吞面,串联小巷中的烟火味。
夏季,雨天,不时有街坊游客走进麻石小巷,寻觅一碗地道云吞面。
来到店门口,一副对联映入眼帘:“金鱼尾摆客似云,面案灯照亮如星。”
联中提及吴财记的第三代传人——吴锦云、吴锦星,他俩分别是广式云吞面制作技艺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兄弟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父亲吴财贵(曾用名“吴才桂”)的手艺,多年来保存父辈心血,经营吴财记。
一碗细蓉卖13元,亲民价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工序。光是竹升面的开面、揉面、压面、切面,便要花费2小时以上。云吞皮要压至0.5毫米、云吞面要压至1毫米;撒适量生粉,多了汤会浊,少了皮会黏……
“竹竿压面时一升一降又一升,寓意步步高升。”吴锦星介绍,父亲1953年就上街卖云吞面谋生,10斤面粉配4斤蛋液(含碱水液)的竹升面配方,可以追溯至祖父辈;为了高效制面,父亲1985年就研制电动式竹升压面工具,由机器操纵竹竿压面,创新中不忘传统。
“我们坚持用品质佳的淡水虾虾籽和阳江‘油地’大地鱼,这种大地鱼在烤制时会逼出鱼油和香味。汤底至少熬3小时。”吴锦星的哥哥吴锦云要求店里,每天至少在早、中、晚煲三次汤底,边煲边卖。
经营至今三十多年,吴财记一直没有开加盟店、设分店。吴锦云直言:“不想做坏父亲的名声。知足常乐,面店能养活家人、能成为家人团结相处的载体,便足够了。”
推荐菜品
云吞面小碗13元
面、云吞、汤底都是新鲜制作,建议先吃店家腌制的“咸酸”萝卜。喝一口汤再吃面,便能看到藏在碗底的“金鱼尾”云吞。
文|记者 马思泳
图|记者 陈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