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预计今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突破5000亿元
8月1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广州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数字经济综合实力持续稳居第一梯队,数字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2024年,广州数字经济稳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470.30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4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产业新动能新优势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蓝皮书预计,2025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15%,广州数字经济总体实力将迈上新台阶。
蓝皮书建议,广州应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双引擎,形成数字经济“一体两翼”的新领域新赛道矩阵体系,在产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应用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
“+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产业引领广州产业经济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提升现代产业的“含新”量和“含智”量。
在纵深推进“+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能力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深度将成为广州制胜新领域新赛道的关键。
蓝皮书提出了广州布局数字经济的十大新领域新赛道,分别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人形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数据产业、平台经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具身智能产业、人工智能软件与服务产业。
广州加快成为全国人工智能领先城市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广州推动实施以“链长制”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战略举措,推动了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集聚起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企业,加快建设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群。
截至2024年底,30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大数据骨干企业、13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人工智能骨干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先后摘下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第一股荣耀。云从科技成为“AI四小龙科创板第一股”,致景科技、树根互联、探迹、黑格智能、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6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上榜《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
截至2024年底,广州14个行业大模型通过了中央和地方网信办备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崛起,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作为核心区域,2024年累计集聚了超过3.6万家企业,形成了头部引领、腰部支撑、底部壮大的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广州低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蓝皮书指出,广州低空经济加快孕育成长,初步集聚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企业,本领域创新专利数位列全国前列,正成为我国低空经济领先城市之一。
广州智能航空器产品门类齐全,涵盖了飞行汽车、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无人机巢、飞行背包等多个细分领域。截至2024年底,广州拥有从事低空经济的企业超过4000家,排名全国第二,其中核心企业约65家,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等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
亿航智能研发的EH216-S率先在全国获得从生产到运营的“四大通行证”(型号合格证TC、适航证AC、生产许可证PC、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过40%。世界最大飞行汽车工厂小鹏汇天正式投建。
另外,广州还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聚焦空域、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发展、应用场景等关键问题,为广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广州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蓝皮书指出,广州具备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良好条件,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备,商业应用场景丰富,未来应以数实融合为导向,以人形机器人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应用”为重点,形成“政策牵引+基础科研+引育联动+场景应用”的“广州路径”: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制造中心和赋能中心,助力“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聚力打造“1+1+3”空间布局(打造1个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示范带、1个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区、3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共性平台),用3-5年时间培育形成比较稳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群生态。
蓝皮书建议,近期,要优先推动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少量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工业制造领域的协作应用,在场景应用中促进技术迭代,形成基础创新优势。
中期,要发挥广州国际商贸中心优势,推动服务型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批量化广泛融合至现代服务业场景中,做大应用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地方特色优势。
中远期,要围绕居家养老、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教育科研、特种作业等多样化场景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的广泛运用,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优势。
文|记者 张晗
图|广州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