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王者荣耀》匹配机制决定胜率结果?律师起诉要求公开机制细节

南方都市报 2025-08-11

《王者荣耀》被诉匹配机制不透明导致“连胜几局就会连输直至胜率趋近50%”一案,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8月12日,《王者荣耀》玩家、律师孙千和起诉腾讯要求公开王者荣耀匹配机制一案将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

在该案中,原告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为请求基础,要求公开《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具体包括:影响《王者荣耀》系统给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占比和权重大小。

记者就该案件向腾讯方面了解具体情况,截至发稿尚未有回应。不过,在王者荣耀的官方网站有不少关于匹配内容的介绍,腾讯客服页面也有一段自动回复表示,“系统完全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去做制裁行为,游戏行为是系统不可控的。有连胜之后连败的感觉是因为人会对于晋级失败后或连胜后的下一场失败印象深刻,而潜意识里自然的抛弃掉晋级成功的局以及连胜后依然连胜的对局。”

对于这一案件,有业内专家提到,就现有法律来看,游戏匹配机制并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中的知情权范围。游戏匹配机制可能影响游戏胜率,但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一起在影响着游戏胜率,且真将游戏匹配机制算法公开对玩家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王者》匹配机制将胜率调至趋近50%?

律师要求公开

作为一款MOBA类国产手游,腾讯旗下游戏《王者荣耀》通常需要两队阵营人马在匹配队友后进行对战。律师孙千和一直是该游戏的资深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孙千和对游戏的匹配机制产生了好奇。

根据公开报道,孙千和认为《王者荣耀》在游戏内开发设置的“ELO等级分系统”公平匹配算法机制并不是真正的公平,玩家的胜率不由自己与另外4个队友决定,而可能被掌握在游戏匹配机制之中。

孙千和的质疑在于,《王者荣耀》的对局匹配机制十分不透明,她认为,当玩家连胜几局之后会匹配到很菜的队友和很强的对手,从而输掉下一局甚至连输,输输赢赢如此反复直到胜率趋近于50%。这种情况下,评分差的玩家更容易匹配到大神队友带飞,而玩得好、评分高的玩家则经常被迫带玩得菜的队友上分。

去年6月,针对这一质疑孙千和首次向法院递交了诉状,今年2月该案件正式立案,并将在今年8月12日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孙千和要求公开《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具体包括:影响《王者荣耀》系统给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例如排位赛、巅峰赛、匹配赛、娱乐模式等)的占比和权重大小。

原告孙千和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布的法院传票。

据悉,该案件在今年2月正式立案后不久,腾讯有工作人员已与孙千和沟通解答疑问,但对于孙千和要求的匹配机制细节内容,腾讯方面表示属于商业秘密并未公开。但孙千和认为,匹配机制深刻影响了自己的游戏体验,可能涉及公平问题,作为消费者有权利了解。

记者就该案件向腾讯方面了解具体情况,截至发稿尚未有回应。不过,王者荣耀的官方渠道存在不少针对匹配机制的介绍内容,在腾讯客服页面搜索王者荣耀匹配机制时,一段自动回复回答了故意操控比赛、自己越强队友越菜、连胜之后连败等问题。关于“连胜之后就连败”该回答表示,“系统完全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去做制裁行为。游戏行为是系统不可控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对于晋级失败后或连胜后的下一场失败的印象都会很深刻,而潜意识里自然的抛弃掉晋级成功的局以及连胜后依然连胜的对局。”

腾讯客服页面的自动回复。

玩家纷纷提供“证据”,原告如何举证?

专家:竞技游戏决定胜负的因素有很多

按照孙千和的看法,玩家在《王者荣耀》的组队匹配机制下,玩游戏会呈现出“连胜—连败—胜率锁在50%”的情况。孙千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关于起诉《王者荣耀》内容后,大量网友在评论区发布了自己连败、吐槽“要么一直输要么一直赢”,还有玩家贴出了自己的游戏截图想给孙千和的诉讼提供证据。

孙千和发布帖子下的网友评论。

但孙千和也公开表示,自己和网友搜集的证据在法庭上的证明力比较有限,很难证实自己“被针对”。这些证据能成行吗?在该案件中原告该如何举证?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表示,原告的请求权基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原告需要证明这个知情权的正当性,同时也要证明这种侵权在确切地发生,也要证明公布匹配制度是游戏平台的基本义务、法定义务。

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运营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调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邓哲律师表示,从诉讼的角度看,在该案件中原告要完成举证责任难度非常大。

“从事实层面来看,‘连胜几局就连败、胜率趋近50%’的情况需要大量游戏过程视频来证明。同时还存在样本量问题,即需要证明这个问题不仅发生在一个用户身上,工作量非常大;另外原告还需要证明匹配机制和输赢相关,我们都知道输赢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和队友、你的状态、组合情况、战术、配合情况、对手的情况等因素都相关,变量太多。我们起诉要分析的是一个竞技游戏中导致胜负的因素有多少因子,而这些因子中又有多少和匹配机制相关,而不是和其他像网速等事情相关;还需要考虑的是,哪怕是我确实锁定到某个因子和匹配机制相关,那这个相关性又有多大的程度?能不能到因为A所以B这样的强相关角度?”

孙千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提到,她认为游戏匹配机制不公平导致的输赢会让自己的游戏体验变差。“我隐隐感觉这个匹配机制不太公平,比如说你现在已经五连胜或者六连胜了,那下一局你就明显感觉到,系统觉得你该输了。这样输了会让人很不开心的,很有挫败感。”

邓哲认为,在这个案件中,原告感觉不公平和法律上的公平之间又有一定的差距。“原告在讲的其实是公平感,法律追求的公平和公平感本身不一定吻合。竞技类游戏你在赢的时候别人就在输,你在输的时候别人就在赢,这个公平要怎样才叫做公平。对于这种关于‘公平感’的问题,我认为法院只能认定具体的规则,比如诉讼请求是消费者知情权,那么我就来审判它属不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属于我就支持,不属于我就不支持,别的事情都不会太介入。”

游戏匹配机制属于知情权吗?能公开吗?

专家:商业秘密保护不好,谈知情权毫无意义

在该案件中原告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知情权提起诉求,要求“公开《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对于这一权利法律上如何界定?朱巍表示,这个权利是消费者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但并非所有服务提供方的内容都需要向消费者公开。“比如说可口可乐的配方,我现在想知道它是怎么配出来的,它能告诉消费者吗?这既和知情权密切相关,又是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商业秘密也正是腾讯方面曾表示的未能将游戏匹配机制公开的原因。邓哲认为,当事件属于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范畴、内部运营策略的范围时,就不属于知情权范畴,因为这会涉及到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自主竞争权等。“打个比方,比如叫网约车,我们可以知道车辆信息、价格这些是属于知情权范围的,但是网约车平台怎么调度、你叫车的时候这片区域有多少辆车、情况分别是什么,平台为什么给你调度这辆车而不调度另一辆车,这就不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了。”

邓哲认为在该案件中,原告要求公开的游戏匹配机制是一种调配策略,正类似于网约车平台调配司机,而不同网约车公司调动策略、调动效果不同,这些不同会影响用户叫车的快慢、用户叫到的车是否合意,更多是一种资源的调动和运营,这种运营策略属于内部逻辑,在法律属性上更偏向于是运营策略,他认为法院在判决时大概率会倾向于认为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朱巍进一步强调,如果商业秘密保护不好,谈知情权毫无意义。“现在立法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的知情权在不断扩张,但如果商业秘密保护不好,知情权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商业秘密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不会再有企业愿意去搞软件开发、服务系统开发,所有东西一被知情权碰撞就散了,那企业就不用浪费这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了。在游戏匹配机制里面,你可以了解匹配的基本逻辑,比如通过什么方式、随机还是指定、有没有特殊偏好等,但匹配机制里面运作的算法可能就属于商业秘密范畴了。”

《王者荣耀》曾与代练公司有过民事纠纷,法院判决认为代练破坏了匹配机制,导致正常实名游戏用户的游戏体验感下降,对游戏的公平性、腾讯公司的诚信度产生质疑,正常实名游戏用户公平参与游戏竞技的合法权益因爱代公司的行为受到损害。

另外,《王者荣耀》自2016年起就有匹配机制在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上做相关的披露。最近一次披露是在去年12月23日在《12月25日正式服S38赛季“穿透信念”版本更新公告》中。其中提到,“《王者荣耀》上个赛季优化了匹配算法、全量了分路匹配模式,但也带来了匹配时间变长、队友对手实力差距大等问题。这一次更新对匹配机制和算法做进一步改造来平衡匹配时长和玩家位置与能力差距的问题,同时基于玩家游玩习惯和战术风格构筑更合理的赛前阵容,并鼓励有能力驾驭多分路的玩家进行补位,缓解分路意愿不均的问题。”

《12月25日正式服S38赛季“穿透信念”版本更新公告》中关于匹配机制的说法。

邓哲透露,在他看来,这些披露是纲要性的披露而非细节的披露,即便是孙千和例举的抖音、美团算法也从未要求披露细节。目前来说法律还没有强行要求游戏公司必须披露,这个披露要到什么程度是企业自己的选择,企业还是会有其自身的考量。

公开匹配机制有何影响?

专家:对玩家未必是好事

在此前的公开报道中,孙千和诉《王者荣耀》一案称为“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另外孙千和也公开发声表示,尽管最后要与腾讯在法庭上充当原告和被告,但大家的目的都是想让游戏变得更好,而不是毁掉游戏、让游戏下线。

在邓哲看来,现有法律中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游戏匹配机制的法规。诸如数据合规、数据采集、运输、存储、隐私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的相关规范可能都和游戏匹配沾边,但没有专门规定提到游戏应如何去匹配。

无独有偶,朱巍也认为,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涉及算法的规定都不太直接适用于孙千和的这个诉讼。

但这个案件的出现,仍会产生一定的意义。

邓哲认为,从行业的角度看,行业也会意识到用户体验和需求需要更加认真对待,比如以前讲用户体验可能当作是产品设计或者市场营销的角度,以后可以更多从法律层面去思考这个事情。

“现在我们的权利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知情权被称为‘发展中的知情权’。以前有人提过比如算法歧视、算法黑箱、信息茧房等和算法密切相关的议题,到今天为止对算法的边界探索一直也都没有停。”朱巍表示,以前游戏领域中也有过针对算法的相关案件,在游戏出现问题后推动了立法,比如游戏抽卡一开始不会公布概率,后面在案件出现后一是要求公布概率,二是要求设置保底。

但朱巍强调,这个案件中游戏匹配机制可能影响胜率但并不决定胜率,匹配之后能不能赢要考虑队友的战术安排、对方的能力问题,甚至还包括一定的运气成分,这也是竞技类游戏的魅力所在。如果完全公开游戏匹配机制,对玩家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

“我认为有些事情更重要的是管好底线,比如游戏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外挂问题、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引诱过度消费问题、游戏账号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属于是底线问题。但游戏内部包括匹配机制如何设置则是市场说了算的。市场竞争的东西就由市场来竞争,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法院或者监管部门在这个时候应该做好平衡,把好底线更多是要鼓励创新、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朱巍表示。

邓哲也表示,从法律的规范意义上来看,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用法律解决。“法律的一大特点是规范意义,规范意义是指当它一旦成型、变成刚性需求,就必须适用于所有人的。我理解人都有正当诉求,但这个诉求是否应该通过司法变成规范意义的刚性要求,又是值得探讨的。特别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很多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网约车调度策略一旦公开,影响到的除了消费者还有司机、平台、企业竞争环境、交通等等,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了。另外就是即使立刻通过司法将一件事情变成刚性需求,也未见得能达到预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