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不仅会“喝水”,还会“让水”!广东古建筑藏着千年防涝智慧

金羊网 2025-08-10

古城墙的弧形弯是洪峰的“导流槽”,广济桥的浮船是洪水的“放行证”,塘尾村的高地势是天然“防水堤”……

当故宫的“钱眼儿”暗渠成为暴雨中的“排水网红”,广东人笑着亮出家底:我们的古建筑不仅会“喝水”,还会“让水”“导水”“存水”。

从瓦当漏斗到“智能水闸”,广东的“治水高手”,早把“与水共生”四个字,刻进了岭南建筑的基因里。

肇庆古城墙

以柔克刚的“礼让”之道

面对奔涌的洪水,最直接的智慧往往藏在“让”的哲学里。

始建于北宋的肇庆古城墙,其东南角藏着一个有趣的设计——原本该笔直的城墙在这里突然向内拐了个90度的弯,像位侧身礼让的绅士。别小看这个弧形折角,每当洪水从东南方向奔涌而来,它总能像一只温柔的大手,轻轻将水流引向两侧,减轻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肇庆古城墙(图源:肇庆市人民政府官网)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同样体现在城墙的“护身服”上。肇庆古城墙采用的是内筑土墙、两侧包砖的结构形式,就像给土墙穿上了雨衣。这种内柔外刚的结构,正好适合肇庆多雨的气候,青砖挡住雨水的直接冲刷,土墙则保持着城墙的整体性。

更让人叫绝的是修缮后城墙顶部的排水系统。为保证城墙排水顺畅,文物本体不被水患侵扰,修缮过程中采用侧砖立铺,并由中间向两侧放坡的方式,使得城砖中间高两侧低。雨水落在上面,会顺着坡度滑向两侧的排水边沟,再通过雉堞上的排水口“飞”出城墙外。

潮州广济桥

进退自如的生存哲学

如果说古城墙的智慧在于“让”,那么古桥的生存之道则在于“变”。面对洪水,桥梁既要坚守通行使命,又要懂得给自然力量“让路”。

始建于南宋的潮州广济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堪称古代桥梁的“变形金刚”。作为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中间的浮桥由18艘木船连接而成,可根据需要开启或闭合,闭合时方便行人过江,开启时能让大型船舶通行。

 潮州广济桥(图源: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当洪水来袭时,连接桥墩的浮桥会被迅速拆除,原本连贯的桥身立刻变成一个个独立的桥墩,让洪水畅行无阻。桥墩的上游部分被设计成尖尖的三角形,就像给桥墩装了把“分水刀”,水流遇上它,会自动向两侧分开,降低了对桥墩的冲击。这些巧妙的设计,让广济桥在无数次洪水中安然无恙。

东莞塘尾古村

水脉相连的生态系统

治水智慧从城墙、桥梁延伸到百姓聚居的村落,便化作了毛细血管般的精细网络。

东莞石排塘尾古村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走进塘尾古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下再大的雨,村里的巷道也很少积水。原来,这个古村落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水系统”,处处藏着排水的巧思。

 东莞市塘尾古村(图源:广东省住建厅)

据悉,塘尾古村民在建房之前,十分重视选址海拔高度,村子选址地点是整个石排除燕岭之外海拔最高的地方,同时选址在缓坡上,建筑依坡而建,地形由高向低,水借着自然落差奔流而下。

古村里的明沟暗渠更是一绝。街道两侧的明沟像两条小运河,雨水顺着它们流淌;有些地方则藏着暗渠,像人体的毛细血管,悄悄将水引向村外的池塘。值得注意的是,排水口比路面低约两寸,正好能接住雨水,又不会让污水倒灌。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塘尾艺术家联盟”主席王欢来对塘尾古村的给排水系统连连称赞:“这个古村落800年没淹过,那就说明它的给水排水整个系统都非常完善。”

广州陈家祠

方寸之间的水流引导

从村落的整体布局聚焦到单体建筑,宗族祠堂里的排水智慧更显精致。

广州陈家祠的屋顶像一把摊开的大折扇,直坡设计让雨水失去停留的余地,刚落在瓦面就顺着倾斜的“滑道”落下,眨眼间便被引向地面。看似简单的设计,藏着应对岭南暴雨的生活哲学: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给水流找条出路。

 广州陈家祠屋顶采用直坡设计(图源: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屋檐下的滴水瓦更是有趣,每个瓦当的末端都微微下垂,雨水顺着瓦当滴落,正好落入下方的排水沟,就像有人在屋檐下摆了一排小漏斗。

祠堂的天井也很有讲究,地面比周围的厅堂低几厘米,雨水会自动汇入天井,寓意“四水归堂”、财不外流。

这种“步步引导”的排水设计,让陈家祠在百年风雨中始终保持干爽。难怪有网友说“陈家祠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为排水‘出工出力’”。

广州南越国水闸

调控自如的治水智慧

当城墙、桥梁、村落、祠堂各自展现治水本领时,还有一种设施站在全局视角,用“调控自如”的智慧守护着城市命脉。

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有一座让考古学家们惊叹不已的木构水闸。这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堪称古代的“智能水闸”——洪水来时,它能打开闸门排洪;潮水上涨时,它能关闭闸门防倒灌;天旱时,又能打开闸门引水入城。

 位于广州光明广场负一层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摄

水闸建于河相或海相淤泥质的软土地基上,就像站在棉花上,那么,要如何才能站稳脚跟?为了解决稳固地基和防渗的问题,当时修建水闸的水工采用了垫层法,用三种不同的土料进行人工换基,就像给软土地基铺了层“弹簧床”,稳稳托起上面的木质闸身。

水闸采用木结构,不仅巧妙平衡了闸身与地基的关系,更利用了木材弹性好、强度高的力学性能。水闸使用的木料,经鉴定为水松,估算有上千根原木,这类木材轻软、耐水湿,历经两千多年尚能保存下来。

从古城墙的弧形折角到古桥的可拆浮梁,从古村落的池塘沟渠到宗族祠堂的地砖瓦当,再到南越国的“智能水闸”,当我们站在这些古建筑前,看着古人的防涝智慧,不禁感叹:老祖宗们早就懂得,与水相处的秘诀不是对抗,而是共生。

文|记者 赵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