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日租低至9.9元,“假装上班公司”在广州悄然变身

金羊网 2025-08-06

最近,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奇业态,以为处于职场空窗期、通过假装上班瞒住家人作为宣传手段,在社交媒体悄然走红。它为那些刚结束一份工作、正在寻找新方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去处:一个可以维持“朝九晚五”生活节奏、回避家庭关切目光的临时“驿站”。

在这里,人们付费购买一个工位,只为上演一场心照不宣的“职场cosplay(角色扮演)”。然而,当这股风潮吹至广州,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日益成为自由职业者、微型创业团队乃至寻求新机遇的职场人的“真”孵化器。这究竟是商业噱头的升级,还是新就业形态下真实的供需演变?近日,羊城派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假装上班公司(图片源于网络)

名为“假装上班”,实为“资源链接”

时下,“假装上班公司”在北京、广州、重庆、深圳、哈尔滨等地悄然兴起。事实上,这种假装上班公司、假装上班俱乐部在广州为数不少。打开小红书、抖音、美团等平台,就可以查找到不少此类招租信息和简介,也有不少租用这些公司工位的反馈帖子。羊城晚报记者发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不但空调、网络、打印机、饮水机、会议室等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实惠,租金甚至低至日租9.9元,还可以灵活按小时租。

记者按照平台简介,来到广州天河区智域空间写字楼内,找到了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有20余个工位的开放式办公区。一排排工位整齐排列,电脑、绿植点缀其间,空气中只有键盘的敲击声,一切与普通的公司无异。

 租客在酷似真实办公室的环境中工作

记者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进行咨询,发现与网络上流传的“对抗孤独”“治愈焦虑”等情绪价值标签不同,负责人介绍更多的是其作为办公空间的实用功能和社交属性。“我们这里打印机、微波炉、饮水机、冰箱都有配备。”她指着公共区域说,“前台可以帮你收发快递,就像你的小助理。”

谈及费用,对方给出了明确的报价:“大厅的工位一个月400元,房间里私密性好一点的是500元。租金包水、包电、包网,没有其他任何费用。”不过,这里并非按天体验的场所,“我们是半年起租,押二付一。”记者算了一下,每天的费用才10多元。

当记者询问租客的人员构成时,对方的回答揭示了这里的新生态:“这里有一位是做程序的,还有一位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他有时在三亚远程办公。我们都喜欢做线上业务的人,有不懂还能互相问一问。”

在不到百平方米的空间里,聚集了程序员、装修项目承包人、自媒体运营者等各行各业的“同事”。他们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将这里视作低成本的创业起点、灵活的业务据点,或是链接资源的社交平台。一位装修行业的租客,便是看中了这里“空调一直开着,比自己租办公室再交水电费划算得多”。

“价值孵化”的生态演变

这类空间正在从单纯提供物理空间的场地租赁,向着提供附加值、构建微型社群的方向演进。

一位网友在小红书发帖说,她和闺蜜在越秀和天河成立了假装上班公司,面对求职者和自由职业者招租。其实自己和闺蜜两人分别都有创业项目。开假装上班公司,一方面是为了营利,另一方面也在租客中物色合作伙伴,实现资源互换、一起创业。

广州市民麦先生说,自己以前也有过一段结束上一份工作、寻找下一份工作的空窗期,在投简历的阶段,感到在家中没有职场氛围,于是就租了一个假装上班公司的工位,作为自己积极求职的场所。“假装上班公司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实际上是有价值的”。后来,他选择做自媒体,已经做了一年多,但仍然在假装上班公司租办公室。一来租办公室可以让人看起来更正式,二来在假装上班公司有自由职业者、创业者、求职者,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圈。大家在这里可以进行信息和资源整合,也可以通过交流碰撞出好的点子。另一方面,通过假装上班公司实质上也是一种共享工位,为企业带来了效益。

记者在假装上班公司观察发现,选择这里的用户,其核心诉求已不再是“假装”,而是“真实”的需求。对于初创者和自由职业者而言,每月数百元的成本,不仅解决了一个固定的办公地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充满潜在机遇的社交场。

就像该公司负责人所说,各行各业的“同事”遇到问题可以相互交流,或许就能碰撞出一个新的项目火花。这种自发形成的异业合作可能性,是传统写字楼格子间或者居家办公所不具备的。它用极低的成本,撬动了宝贵的人脉资源和信息互通。

这种空间满足了新就业形态下的多元需求:为轻资产创业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起步平台;为结束了一段工作、正在规划未来的“职场中转人”提供了保持节奏、寻找新方向的“缓冲区”;也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创造了跨界交流、抱团取暖的可能。

当噱头褪去,微型孵化器能走多远?

从满足“面子”需求到支撑“里子”发展,广州的假装上班公司似乎正在撕下略带戏谑的旧标签,探索出一条更具现实意义的商业路径。它不再是一个消极躲避的场所,而逐渐成为一个主动出击、创造价值的平台。与假装上班的名称相反,在这些空间里聚集的是一群认真追逐梦想的年轻人。

然而,这种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微型孵化器”模式,其生命力与前景仍面临考验。当新鲜感和话题热度褪去,如何持续吸引并留住高价值的用户?除了提供工位和Wi-Fi,它还能否提供更深度的创业服务,如法律咨询、财税支持或项目对接?这不仅考验着运营者的智慧,也为我们观察当下灵活就业与城市空间如何共融共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

文、图/记者 林翎 实习生 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