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中华白海豚一年诞生12头幼崽,“高产”还是“低产”?

金羊网 2025-07-27

近日,湛江雷州湾海域传来喜讯:当地中华白海豚“陈氏社群”成功诞下一头新生幼豚,为这个珍贵的种群带来了新的生机。研究团队称,过去一年,该团队在湛江海域共记录到12头中华白海豚新生儿。

中华白海豚一年内诞生12头幼崽,是“高产”还是“低产”?

研究团队表示,看似“高产”,实则“低产”,这与其独特的繁殖规律和种群保护成效密切相关。

繁殖特性:慢节奏中的“优生优育”

生育周期长

晚婚晚育:雌性需9-10年性成熟,怀孕期长达11个月。

少生精养:每胎仅产1仔,哺乳期2-3年(期间不再怀孕)。

生育间隔:平均每3-5年才生育一次。

种群基数支撑

雷州湾作为世界第二大种群(预估个体数百头),成年雌豚数量较多。按5%的适龄雌豚生育计算,十余头新生幼豚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红利:保护区的“生育福利”

食物充足

湛江海域禁渔期管理严格,鱼类资源丰富,孕豚营养供给充足。

科学印证:幼豚出生高峰(7-8月)与南海鱼类繁殖旺季重叠。

干扰减少

保护区限制船只航速、规范渔业活动,降低流产及幼豚意外伤亡率。

对比数据:珠江口种群因航运密集,幼豚存活率仅约50%。

社群互助

独特的“育幼联盟”行为(多只成年豚协助看护幼崽),提升后代存活能力。

科研加持:精准守护繁殖链

背鳍识别系统:对孕豚实施追踪,预判分娩时段。

栖息地优化:根据种群分布调整保护区核心区范围。

渔民协作:科普灰黑色幼豚脆弱性,避免作业误伤。

关键结论

12头新生幼豚≠繁殖力增强,而是种群健康、保护得力的体现——只有当食物充足、干扰稀少、社群稳定时,慢繁殖物种才能实现理论生育峰值。

延伸对比

珠江口最大种群(约2000头)近年年均记录新生儿15-20头,雷州湾种群按比例推算,12头幼崽恰是保护成效达标的证明。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华白海豚会成为大湾区生态文明象征——它们的“婴语”,正是海洋交给人类的生态答卷。

文、视频|记者 余胜容 李翼威

制图|李翼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