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产人形机器人解锁“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未来还有哪些路要走?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引领未来发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导技术、重磅产业。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近年来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日前,一则关于粤产机器人实现“自主换电”的视频在引发网络舆论广泛关注。视频中,深圳企业优必选研发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凭借其全球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自主走向换电柜,像人类一样用双臂协同操作,在3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随即“满血复活”投入工作。
业内人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的实现,不仅是“人形机器人能源管理的里程碑”,也成为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实现人机协作的重要契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或催生“人工智能训练师”等大量新型就业岗位。
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据介绍,人形机器人Walker S2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拥有三大核心技术亮点:原创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标准化电池仓快换技术设计标准化的电池模块和零间隙分仓结构、双臂协同精准换电技术。
作为一项突破性技术,它一方面让人形机器人拥有连续作业能力,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自主换电可以减少人力维护成本,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还可根据任务优先级自主选择换电或充电。
“自主换电”,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消息发布后的交易日里,作为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股价应声而动,其盘中一度大涨近10%。资本的追捧,无疑是为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投下了重磅的信任票。
产业界同样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新技术的认可。
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7月18日公示,优必选科技中标了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金额高达9051.15万元。多家媒体指出,这笔交易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标金额最大的单笔采购订单。
在实现“无限续航”之前,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早已进入蔚来汽车的先进制造基地进行“实训”,承担起汽车生产线上的实际任务。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进现实,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的重要力量。
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只是过渡阶段。”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如零部件抓取、安装和焊接,从而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目前工厂生产线和生产工具是以人的尺寸和操作习惯来设计的,人形机器人更适合操作这些设备。
然而,未来工厂会从传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转变为整体化、系统化、无人化的设计布局,以高效生产作为核心目标。工厂的智能化生产主角也将不再是人或人形机器人,而是更多形态的机器人共同协同工作。“人”在这当中,将承担起生产监督、应急处置的工作,与机器人形成人机协同作业的模式,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在生活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崟强调,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家庭和与人交互的场景。例如家庭和办公空间是以人为本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更好地与人进行交互和服务。目前人形机器人还无法落地家庭场景,主要原因是与人细微交互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另外是家庭服务场景复杂多变,涉及诸多精细任务,人形机器人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难以完全胜任。
张崟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将具备更细腻的情感交互能力,更稳定的服务性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机器人仍需在“大脑”和“小脑”方面发力
对于今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张崟认为,机器人仍需要在“大脑”和“小脑”方面发力。
他解释说,“大脑”指的是机器人的智能决策系统,这是机器人能够自主规划工作路径和操作流程的核心。目前在机器人“大脑”的“进化”中,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应用尤为重要,模型能帮助机器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结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能力,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更强大的交互和决策支持。未来,空间智能的发展,能帮助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感知、理解环境,使得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导航、操作和决策。
而“小脑”则指的是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这涉及机器人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准性。只有当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都足够发达时,才能在多类复杂的真实场景中高效、精准地完成任务。
“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今年6月,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联盟通过搭平台、链资源、建生态,构建起具有协同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合作体系,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升级,加速我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技术的飞跃必然带来劳动力的转型。
一份关于2016-2018年中国企业员工的匹配数据显示,引进了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其员工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相对高出5%。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的员工平均工资高出15.7%。这组数据有力地说明,新技术的应用并非削减价值,而是在提升价值。
张崟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本身就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在机器人研发、生产、调试、维护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随着人形机器人算法的优化迭代及其在各个行业的渗透,还会催生一些与机器人应用相关的新职业。”
未来,工业人形机器人将朝着更高的智能化和自主化方向发展,它们需要更强的感知、决策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训练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成为了连接技术与应用的关键桥梁。
张崟认为,广东制造业发达、应用场景多,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急需更多“新型人才”,特别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懂AI基础知识,更要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能够将AI技术与具体行业场景进行深度结合。
他特别提到一个当前非常匮乏的新兴岗位——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是算法、算力和数据。高质量的数据集是AI模型优化的基础,这就需要大量数据标注人才,对特定领域的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他介绍,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工作就包含了数据标注、算法测试和模型应用等关键环节。
事实上,为了培养更多此类人才,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已着手打造集权威认定、职称贯通、校企共育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一站式培训平台”。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人才能加入进来,学习AI知识,支撑起AI产业的底层工作,共同推动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张崟说。在他看来,技术的脚步永不停歇,而人类的智慧将在与机器的共舞中找到新的价值坐标。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实习生 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