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连片凸显“西关风情”?专家:“打包”串联景点,打造集中展示西关文化窗口
一脉珠江水串联广州荔湾一江三岸,西关腹地岭南风韵犹存,珠江之畔鹅潭显新韵。在2025年“羊城八景”参选景区(点)中,荔湾区推选“古祠流芳”“荔湾胜境”“鹅潭新韵”“聚龙古村”参选,分别呈现荔湾南北两片区城市发展之新貌。
7月2日,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专业调研环节在广州市荔湾区进行。来自多个行业领域的评审专家分别走进沙面·西堤旅游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古村、陈家祠4A旅游区、西关永庆坊4A旅游区进行实地调研,感受鹅潭之畔的新生景象,感受“最广州”“最岭南”的西关风情。
有专家表示,荔湾是广州文化根脉之一,可以将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荔枝湾等一带景点“打包”串联,打造最集中、最凸显展现西关风情的旅游片区。
“鹅潭新韵”串联两岸,展现人文风光
2024年春节,广州市民期盼已久的春节烟花汇演时隔12年回归白鹅潭;同年5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启航……众人目光再度聚焦三江交汇的白鹅潭。
从高空俯视,白鹅潭一端连接沙面·西堤旅游区,一端连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珠江水为纽带,串联荔湾南北片区的人文风光。
沙面·西堤旅游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主要由沙面岛、西堤片区组成。城市古树最集中的沙面岛,拥有150多座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有53座(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也在此扎根。
拥有“广州外滩”美誉的西堤片区是广州古今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见证地,见证清代一口通商时期的粤海关旧址、新古典风格建筑代表的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中国最早“摩天大楼”南方大厦等坐落于此。
“没来过广州的人,可能听过沙面这个名字,可能知道沙面周边区域的历史,如清代一口通商口岸、沙基惨案等。”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熊正元认为,沙面的文旅影响力辐射了周边区域,也承载了广州对外通商的历史文化。
“春节烟花汇演选择在白鹅潭片区燃放,说明该区域有它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熊正元表示,“羊城八景”评的不是单独一个点,而是片区,是要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游玩的旅游片区。市民来到沙面一带,不仅可以观看欧陆风情建筑,还可以感受广州历史人文风光,让外地人看到广州的过去、现在、未来。
与沙面岛隔江相望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逾14万平方米,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组成。目前,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已打造高品质文化供给的新平台、新空间、新模式,成功入选“广州十大文化地标”。
评审专家走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非遗工艺作品。织绣、香云纱、烧制技艺、雕塑技艺、醒狮扎作技艺等分区陈列展示,其中,雕塑互动屏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了非遗技艺的细致内容。
看到各式非遗技艺,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有所感悟,“当我们走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到各种熟悉的非遗技艺,仍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事实上,非遗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作为生活的审美和情趣。非遗工艺也应在市民的衣食住行中有所依托,让非遗成为市民生活相伴的内容。”
“聚龙古村”传统延续,注入现代活力
如果要寻找与“龙”相关的历史村落,位于荔湾区大冲口涌北岸的聚龙村可榜上有名。始建于1879年的聚龙村由原广东台山县冲云乡苍下村邝氏族人共同出资建设,已有140余年历史,是广州中心城区中难得一见的原生态保存型岭南古建筑群。
在建设时,因村内挖地基时泉水自红砂岩中喷涌,被视为“龙出瑞气”而得名“聚龙”。聚龙村在建村之初,有民居20幢,1914年邝衡石增建1幢,现存19幢,民居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碌灰筒瓦,青砖石基,既融合了台山邝氏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岭南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
聚龙村被视为现代房地产的雏形,邝氏族人采用类似“卖楼花”模式,拿着设计图纸,让族人预订认购房屋,拿到订金后继续建房子。如今,经过修复的聚龙村民居除了有原住居民在此生活,还有引入了咖啡馆、珠宝设计、非遗艺术等文商旅资源。
“聚龙村保留了岭南传统建筑群的格局和肌理,是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聚龙村借助时尚、潮流等新元素活化利用,是激活老建筑生命力的好案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认为,传统和现代结合、共存并不矛盾,但要考量老旧建筑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性,要考虑如何为聚龙村“引流”。
聚龙村如何提高“流量”,也是著名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终身名誉主席陈小奇关心的问题,“聚龙村保留了岭南民居传统特色,但如果我把艺术工作室引进聚龙村,首先也得考虑交通和人流量。”
“古祠流芳”城市名片,望再提升软实力
曾在2002年、2011年两次入选“羊城八景”的“古祠流芳”以陈家祠4A旅游区为核心区域。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
陈家祠又系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这里汇集岭南建筑工艺之精品,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共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
陈家祠已是海内外游客熟知的传统文化场所,如何再焕发新活力?陈平认为,要让游客看到陈家祠的新面貌,可以从提升工艺精品的展陈方式入手,“在不动一砖一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梳理工艺精品,让其展陈方式推陈出新。”
近年来,陈家祠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手段,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古祠流芳”文化IP。 2023年推出“光影秀”项目;2025年陈家祠东广场特别设置非遗元素景墙,形成完整的文化游览与休闲服务空间。
“连续入选两次‘羊城八景’的陈家祠已是亮眼的城市名片,但随着周边区域的开发打造,陈家祠可与1906科技园等文商旅区域联动打造旅游景区,让市民游客到陈家祠不只是游览这一旅游景点,而是停留在陈家祠片区消费、游玩。”广州市景协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邹义荣认为,旅游景区的打造需要顶层设计思维,比如,陈家祠周边地块的开发打造需要考虑与陈家祠联动,弥补游玩体验空间。
“荔湾胜境”汇集底蕴,文旅价值大有可为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2011年,“荔湾胜境”串联了复绿整治后的荔枝湾涌、西关大屋、荔湾湖公园等景点,呈现岭南风情。
14年过去,“荔湾胜境”焕发新机。沿着荔枝湾,漫游一涌两岸,12座具有文化底蕴的桥梁串联了荔枝湾水脉一带的城市风光、文化胜地,如蒋光鼐故居、何香凝艺术中心、靓少佳旧居等,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也为景区注入新元素。
“荔湾胜境”所在的西关永庆坊4A旅游区主体由永庆坊及荔枝湾两大核心区域组成,以荔枝湾涌与龙津西-恩宁路水陆交叉的两条廊轴贯穿,串联逢源大街-荔湾湖、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5个历史文化街区。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景区致力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岭南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广州城市更新示范区之一。今年夏季,“荔枝红”再现,也让景区的荔枝湾人文底蕴名副其实。
“永庆坊一带是老街区活化利用的好例子。保留老街区不是守旧,而是活化利用,从当代人审美出发,有机打造传统街区的时尚新活力。”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声声粤韵响彻广福台,陈平认为,粤剧艺术博物馆的粤剧表演雅俗共赏,“虽然不是所有游客都能听懂粤剧,但粤剧能让游客停下脚步,感受岭南文化底蕴。”
在陈小奇眼中,荔枝湾汇聚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夜间经济开发还可以进一步探索,“荔枝湾一涌两岸可以再考虑开发文商旅价值,打造休闲文化空间。”
评审专家有话说
荔湾如何凸显西关风情?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
荔湾呈现了老城市新广州的风貌。比如永庆坊、荔枝湾、沙面等景点集中呈现了广州文化的财富。
在调研过程中,能发现,老城市新活力在荔湾有所呈现,具有特色和吸引力。荔湾可以把陈家祠、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打包”汇集,以点成面,打造最集中展示西关风情的旅游片区。
另外,我们更期待陈家祠、永庆坊、沙面等文化汇聚地带有推陈出新的内容,更带有广州特色、广州魅力。
在城市发展中,广州每个区扮演的角色和使命感,是具有差异化的。荔湾区可以把已有的文化财富,用现代的方式呈现给海内外市民游客。
文、视频剪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图、视频拍摄/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