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创音乐剧《东门!东门》开演!以艺术之力书写城市文旅新篇章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5月23日晚,深圳创作团队打造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原创音乐剧《东门!东门》,在千余名观众的热切期待中惊艳开演。该剧以罗湖区东门步行街为叙事舞台,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井喧嚣与2024年的繁华盛景间穿梭,借两代商家的亲情羁绊,勾勒出“深圳最早商圈”的蝶变历程。
值得关注的是,演出当天,有不少观众从周边城市跨城来到深圳观剧,更有50人观剧团从中山坐大巴前来观演,该剧通过“戏剧+文旅”的创新联动,为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文化动能。
深圳基因:“深二代”的文艺情怀
《东门!东门》由深圳本土团队倾力打造,导演王哲等主创多为“深二代”,对深圳的成长脉络与情感记忆有着深刻共鸣。剧中以20世纪90年代东门老街为起点,通过阿君、程晓峰等角色的创业故事,展现东门从市井烟火到国际商圈的蝶变历程。“我们不想做宏大叙事,而是让市井烟火里的奋斗者成为主角。”王哲表示:“东门是深圳的缩影,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希望通过小人物的故事,传递‘每一粒沙都托起一座城’的精神内核。”
作曲、制作人邓力将港乐、迪斯科、嘻哈等元素融入剧中,以音乐语言展现深圳的多元与包容。剧中既有90年代的时代印记,又穿插现代潮流节奏,既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提炼,也是对“敢闯敢试”特区精神的艺术化表达。邓力表示:“我们希望每一首歌都能让观众感受到深圳的气息,无论是欢快的节奏还是深情的旋律,都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此外,该剧此次在深圳大剧院演出较一月份在北京首演已全面升级。从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小剧场,回到罗湖的深圳大剧院大剧场,对团队而言有了更多挑战和机遇。《东门!东门》此次演出舞台设计融入更多本土元素,让舞台更丰满、更有烟火气。复刻东门老街的霓虹招牌、市集吆喝声,结合灯光与投影技术,在时空交错中展现“老东门”与“新罗湖”的碰撞。演员阵容中不乏深圳青年演员,如土生土长的演员陆鹏宇坦言:“参演这部剧,是向家乡致敬,更是向每一位深圳奋斗者致敬。”
文旅融合:戏剧艺术赋能城市发展
《东门!东门》不仅是一场视听享受,更成为深圳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深圳国旅新景界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话剧院(筹)、深圳市旅游协会等单位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原创音乐剧《东门!东门》为核心,结合经典景点、特色餐饮及酒店住宿,推出“观剧+美食+酒店”文旅套餐,吸引粤港澳大湾区观众深度体验深圳文化,形成“看一部剧、游一座城”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有力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与在地消费。
从中山前来深圳大剧院看剧的张先生表示,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观众,能在一场演出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欣欣向荣,感受到深圳东门年轻人的精气神,这让他觉得不虚此行。陈梅是中山50人观剧团的领队,作为一名90年代就曾带团来罗湖旅游的资深导游,她表示,看剧的时候很有代入感,对东门的过去和现在更了解了。
东门作为深圳最早的商圈,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如今,罗湖锚定“三力三区”建设目标,将东门步行街的商业基因融入新时代发展蓝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昔日的烟火街巷到如今的创新高地,罗湖正以传承与突破并重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深圳故事”。《东门!东门》剧中真实还原的百货商场等场景,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罗湖如今“三力三区”建设发展蓝图的艺术呼应。
好评如潮:艺术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随着演出落下帷幕,掌声经久不息,台上的主创和演员们含泪诚挚地向现场观众鞠躬致谢,台下不少观众也被深深感染。观众钟女士是位深二代,从剧场出来的她红着眼眶表示,最后看到主创和演员们含泪谢幕,自己也情不自禁落泪了。“看剧过程中就几度想哭,虽然不是东门奋斗史的亲历者,但小时候就经常去东门逛街,舞台上的台词、道具、歌曲都让我有回到过去的感觉。”钟女士说。
“主题曲都很好听,非常出乎意料。港风部分满满的怀旧感,舞台搭建的多重‘记忆门’创意也很不错。”戏剧爱好者尹女士激动地说:“必须为这个年轻团队滚烫的热情点赞!”
《东门!东门》是此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作品中唯一一部音乐剧,与此前已展演的话剧《破空》《又一道光芒》《布吉出租屋》均为深圳本土题材剧目,为观众呈现了不同角度和主题的深圳故事。深圳话剧院筹建办负责人戴纪澜表示,此次展演希望用好戏吸引观众,同时努力为本土新生代戏剧人才搭建集创作孵化、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也是深圳话剧院筹办的目标—出人才、出作品、出队伍,把千家万户的心声书写在舞台上,让大家一起共享戏剧艺术的美好。“我们要让戏剧不仅是舞台上的精彩大餐,更要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市民情感联结的纽带。”戴纪澜如是说。
文|记者 李艺戈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