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32万亩荔枝陆续上市,打响品牌、优化品种,焕发产业新活力
五月的阳江,荔林如海,果香漫野。双肩玉荷包、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白糖罂……阳江市32万亩荔枝即将上市,各地消费者又可以品尝到阳江不同品种的优质荔枝,享受专属夏季的“甜蜜”。近年来,该市大力做好荔枝这篇“土特产”文章,阳江荔枝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进一步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此外,随着品种结构持续优化,种植技术全面提升,荔枝产业也焕发出新活力。
强化品牌建设 走向全国市场
“这次上海之行,洽谈了80多万元的荔枝意向采购订单。”5月16日,记者来到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陈龙舟一见面,他便谈起了前几天的上海之行,还满怀期待地希望多参加这种全国性的农特产品推介会,把阳江荔枝推介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陈龙舟参加的是在上海举办的2025广东早熟荔枝上海采购商精准对接会。茂名市、湛江市、阳江市组团到上海推介,给上海带去了广东第一批早熟荔枝,吸引了长三角地区近40家主流采购商带着大单来到现场。
“希望能进一步打响阳江荔枝品牌。”同样参加了这场推介会的阳江市恒荣昌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先明表示,近年来,政府部门搭平台、建渠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采购商走进阳江荔枝产区,让阳江荔枝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除了搭平台、扩销路之外,阳江还多渠道打造阳江荔枝品牌。目前,该市已经创建了全国“一村一品”荔枝示范村镇3个,省级荔枝专业镇4个。阳西的“妃子笑”“双肩玉荷包”“白糖罂”,阳东的“双肩玉荷包”“糯米糍”等荔枝优质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此外,阳西县还创建了“阳西荔枝”区域公用品牌,该县的“红蜜荔”和“妃子笑”荣获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金奖。
优化品种结构 实现增产增收
荔枝是阳江最大宗的水果,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32万亩,占全省8%左右,主要分布在阳东、阳春、阳西等地,以“双肩玉荷包”“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白糖罂”等品种为主,其中“双肩玉荷包”是阳江市传统特色品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50%以上。
荔枝成熟后,一般要在15天内完成采摘。采摘下来的荔枝,在常温状态下大概3天内外壳就会变色,7天内口感会明显变差。因此,对于荔枝来说,“时间就是金钱”,需要在半个月内完成采摘销售工作。
“荔枝畅不畅销,与品种息息相关。”陈龙舟介绍,有些早上市的荔枝品种,可以发挥“头啖汤”的作用,抢占市场先机,十分畅销;有些口感好、品质佳的荔枝,凭其“美味”同样大受市场欢迎;但是,上市晚、口感较差的荔枝很难卖上好价格。
为进一步提高荔枝产业的种植效益,阳江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指导各地种植户开展品种改良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建立了阳西县荔枝种质资源圃,收集、培育了国内外荔枝优质品种106个,杂交优势植株217份。
同时,各荔枝种植基地通过高接换种技术,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全市“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早中熟优质品种占比提高到40%以上,能更好地抢占市场先机,“岭丰糯”“仙进奉”“冰荔”“巨美人”“仙桃荔”等优新品种种植面积正不断扩大。
“合作社通过嫁接技术,逐步淘汰了‘白蜡’‘黑叶’等荔枝品种。”陈龙舟介绍,目前,合作社以“妃子笑”“桂味”“白糖罂”为主。这些品种不仅产量和品质相对较高,而且市场认可度也较高,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降低种植风险。
升级种植技术 开展智能管理
“通过水肥一体化,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施完10亩荔枝的肥料;如果人工施肥,一个人要工作整整两天。”陈龙舟表示,近年来,种植技术的全面升级、智慧化管理的应用,大大节省了种植成本,通过精准管控,荔枝的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水肥一体化、虫害动态监控、土壤监测、气象站……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荔枝种植基地,既可以精准地根据当天的风速、风向,开展管理工作,也可以按照虫害的种类、多少,精准洒药,还可以根据土壤情况,按量施肥。陈龙舟总结道:“就是以精细化管理代替了经验性管理。”
“天上洒药代替地面喷药”是近年来荔枝种植技术十分明显的改变。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阳东区智飞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刘淼介绍:“从质疑到尝试,再到接受,无人机洒药已经覆盖了阳江市大部分荔枝产区,这种改变源自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能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阳江市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了荔枝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荔枝数字农业产业园以及5个荔枝品种优质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防控绿色化“五化”果园。而且,冷链物流也在逐步完善,并大力推广应用冷链保鲜技术,建设了果蔬保鲜田头冷库60多个,冷库容量约2.8万立方米,以新技术带动荔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戴灵敏 通讯员 杨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