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万元“保姆机器人”谣言广泛流传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焦虑?
最近,“上海保姆机器人价格暴跌至2.3万元,老人彻夜排队抢购”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很快,“上海老人疯抢2.3万元保姆机器人”这一消息是由“上海网络辟谣”公众号于2025年4月18日进行辟谣。
该公众号指出,社交平台流传的相关文章和短视频内容不实,目前人形机器人功能较为单一,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和服务业辅助完成简单工作,无法替代人工完成复杂照护任务,且尚未进入个人消费市场,所谓“抢购现场”也是子虚乌有。
从4月谣言冒头,到5月还在持续发酵,这场虚假新闻不仅暴露出自媒体为博眼球的乱象,也反映出大家对科技养老的迫切需求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当养老焦虑成为自媒体的流量“裂变器”
短短几天,这条假消息就在社交平台上炸开了锅。微博上,相关话题48小时内阅读量超过1.2亿,讨论次数超20万;微信公众号里,阅读量10万+的文章有50多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到50万;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总量突破3亿,好多视频点赞量都上百万。尽管“上海网络辟谣”4月18日就出来辟谣,但到了5月,还是有不少自媒体换个说法接着传。
网友们的反应也呈两极分化。不少为养老发愁的人,把这消息当成解决难题的希望;懂技术的人则直摇头,觉得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这种水平;更多人是对编造谣言的行为感到气愤。
有些自媒体故意混淆概念,把养老院里运送餐食的轨道车、医院里送物资的机器人,包装成家用保姆机器人。再加上平台算法喜欢推这种公众关注的内容,让谣言越传越广,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假消息为何成了“养老救星”幻想?
这条假消息能火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公众对养老问题的焦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3.1亿,占总人口的22%。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不到百万人,专业持证人员不足15%。此外,民政部数据还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已达35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6%,按照一定的护理需求比例测算,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550万。
家住广州番禺的王姨对记者表示,现在请个住家护工,一个月工资轻松过8000至10000元,相比之下,2.3万的保姆机器人听着太划算了,她的话也正好戳中了普通家庭养老成本高的痛点。
除了经济账,情感需求也是关键。现在很多子女在外地工作,空巢老人每天独自在家时间较长,听说机器人能陪聊天、照顾人,心里就忍不住期待。再加上这些年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这些产品确实方便了生活,大家就不自觉地把对未来科技的期待,都寄托在保姆机器人上,幻想它能搞定生活照料、情感陪伴这些所有事儿。
人形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还要多久?
实验室里的机器人看着酷炫,但真要走进普通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大力德副总经理冯文海认为,家用服务机器人3年内可能实现一些基础功能;不过,科大讯飞首席科学家季超也明确指出,受限于现在的技术,人形机器人至少十年内进不了普通家庭。
当下,市面上现有的养老机器人,也就只能做翻身、按摩、定时喂食这些简单工作。遇到要帮失能老人挪动身体、处理突发疾病这些复杂情况,就不知道怎么处理。
有专家表示,机器人研发难的不只是硬件,软件方面的挑战更大。比如要让机器人准确识别环境、理解人的指令,还要做出合适的反应,这些技术难题都没完全解决。像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虽然能做后空翻这种高难度动作,但价格贵,使用条件也苛刻,根本没办法大规模推广到普通家庭。技术发展需要时间,但大家对科技养老的需求又太迫切,这中间的落差,就给了谣言生存的空间,人们成为了流量镰刀下的韭菜。
在探索科技养老的路上,我们期待新技术,但也要明白任何技术进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智能养老才能真正从想象走进现实。
文丨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