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攻占"作业批改:教师如何驾驭AI时代课堂?
近日,多个关于AI与学生作业的信息引发公众关注。
先是“教育部出台指南:学生作业禁止复制AI生成内容”“全班都用AI做作业,教授爆发了”“南大学生用AI答题被教授打0分”,引发网民对学生“过度依赖AI技术,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担忧。然而,网民随即发现,时下连老师也用AI批改作业了——“杭州15所中学用AI批改作业”“武汉一中学使用AI云批改作业”这类新闻同样引发人们热议。
AI技术在学生作业上的“量子纠缠”,是教育智能化的缩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深耕,如何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范式,既释放AI效能又坚守育人本质?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现状:AI批改作业为老师“松绑”
据媒体报道,杭州滨江区日前率先实现初中阶段15所中学作业自动批改全覆盖。通过引入AI智能批改系统,批改准确率达98%,预计每个班的单次作业批改时间由平均2小时缩短到5分钟。此做法的目的是构建“智能批改-学情分析-精准教学”闭环,为教师减负,同时推动区域教学质量提升AI作业自动批改。
杭州二中附属第一学校教师刘倚帆向媒体记者介绍,有了AI作业自动批改机之后,再也不用像以往周一收到学生作业,周二才能改好发下来给学生讲评。现在周一当天就可以直接讲评,并且老师通过系统能获得一些比较精准的数据,精准到每一个学生哪一道题目有问题,这道题做错的学生有哪几个,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辅导。
在湖北武昌实验中学的数字领航课堂,AI云批改技术辅助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提升了老师的批改效率。该校班主任李思达表示,学校现在有两台设备,设备还能辅以自动批改的能力。老师们根据当天所学,布置适合学生难度的作业。第二天早上收集扫描,同学们可以根据大数据针对性地训练错题。
近两年,AI作业批改技术已经进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中小学。批改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传统作业批改方式耗时较长,而使用AI批改系统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而且还具有智能分析、精准反馈的功能。目前,上海已有110余所学校使用AI技术批改作业。公开数据显示,让老师用于重复作业批改的时间减少了80%,专注于校本教研、学生针对性辅导的时间增加了100%。
网民:用了AI,老师还有用吗?
AI自动批改机进校园,引起网民热议,观点呈两极化趋势。
支持的网民认为,AI技术为教师松绑,释放的精力可投入个性化辅导、优化课堂设计等。也有部分网民认为,AI批改客观性强,标准统一,能及时反馈,尤其对客观题和标准化作文的纠错效果显著,缓解了家庭辅导压力。
虽然不少教师认可AI作业批改系统,但不少网民认为,老师批改作业是为了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将作业丢给机器处理。AI系统对一些标准化、客观性的作用比较适用,但是对作文情感表达、文学创意的评判能力,AI技术就显得差强人意,可能会忽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网民表示,AI评分模板逼学生堆砌辞藻,这种评价体系反而限制创作本能。有语文老师表示,使用AI批改作文之后,学生的作文中规中矩,但看起来像流水账,个性化、有灵气的比喻句少了。
还有部分网民认为,AI只是工具,不是替代品。老师还得发挥自己的育人作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个性化教育,这些都是AI比不了的。如果老师过度依赖AI批改作业,教学中照“AI”宣科,“还要老师来干什么”?有网民表示,传统的批改作业方式,老师的评语往往对学生更有影响力,因为这体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具人文温度。但AI对学生不了解,也没有感情,这方面肯定做不到。
关键:找到平衡点,让AI赋能教育
网民的担心,实际上是担心老师过度依赖AI,使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和灵活性。这就需要找到人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平衡点。
有教育专家表示,生成式AI大模型能够帮助生成教与学的路径和方法,还能辅助师生进行教学决策,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类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以前师生之间的交互加入类主体,就变成了师、生、机三者之间的交互。在这种交互里,师生承担的是认知角色,AI帮助做数据分析,判断材料观点的预先生成,师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再进行总结分析和判别。学校、教育部门要利用规章制度建立师生与AI活动的边界。
事实上,AI作业批改系统正在改变教学的模式。深圳某中学的许老师表示,系统还能标记高频易错点、可视化呈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曲线。现在她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教育研究,从智能题库中筛选适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训练题,优化教学方案、个性化辅导等。
当AI批改机在深夜自动解析作业数据时,教师更应成为照亮教育本质的灯塔。人机协同不是冰冷的工具叠加,而是双向的滋养——AI以数据之精准解构知识迷雾,教师以人文之温度重构成长意义。未来的教育图景中,教师角色必将升维为"学习生态设计师",在AI构建的精准坐标里,教师更多的职能是以教育智慧标注情感温度、激发创造力培养与引领价值观。这需要教师既做技术应用的"清醒者",又当育人本质的"守夜人"。
文丨记者 林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