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一根鱼刺引发“食肉菌”感染危及生命!处理海鲜切勿大意

金羊网 2025-05-16

海鲜因其鲜美口感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中隐藏的健康风险常常被忽视。近期,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连收治两位因鱼刺刺伤引发严重感染的患者,感染源均为“创伤弧菌”,也被称为“食肉菌”。专家提醒,接触或处理海产品时若发生刺伤,即使伤口轻微,也应高度警惕。

小伤口引发坏死性筋膜炎,危及生命

市民曾先生在清理海鱼时,右手不慎被鱼刺刺伤。他当时仅用清水冲洗,未采取其他处理措施。三天后,他开始出现手脚剧烈肿痛,伴有高热、皮肤瘀斑及血性水疱。经外院诊断为“创伤弧菌感染”,由于病情迅速恶化,被紧急转送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

入院时,曾先生已处于感染高峰,右上下肢大面积皮肤坏死,感染蔓延至筋膜层,确诊为坏死性筋膜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医院迅速组织创伤中心多学科团队,启动应急治疗方案,包括清创手术、抗感染联合用药、负压引流和分期植皮修复等。经过近三个月治疗,患者最终保住了肢体,顺利出院。

鱼鳍刺伤两天后高热休克,患者险些失去右手

另一起病例发生在今年5月。梁先生因处理黄骨鱼时被鱼鳍刺伤,伤口当时未出现明显症状,他也未予以重视。然而次日凌晨突发高热、手掌肿胀剧痛,外院治疗无效后转至红十字会医院急诊。

入院后,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确诊为创伤弧菌感染合并脓毒性休克,情况危急。医院紧急开展抗感染治疗,并对手部进行创面清创和减压。由于病情严重,梁先生被送入EICU接受进一步救治,经过密切监护和综合治疗,目前已脱离危险,正在康复中。

“创伤弧菌”: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也叫海洋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常寄生在海鱼、贝类等海鲜中,通过伤口或生食海鲜感染,可能引发重症。

危险!这些行为容易“中招”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志,和烧伤与整形康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罡介绍,以下这些行为容易引发创伤弧菌感染,需格外当心:

1.伤口接触:

皮肤破损(如伤口、割伤)接触海水或海鲜时,细菌可能侵入血液。

高风险行为:捕捞、处理海鲜,或海水中游泳。

2.食用污染食物:

生食或未煮熟的带菌海鲜(如生蚝、刺身)。

厨具交叉污染(如用处理海鲜的刀切水果)。

除此之外,老人、儿童,以及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者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

专家建议:防护处理、伤口清洁是关键

针对这一隐患,专家建议,市民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处理海鲜时注意防护,可戴上防水厚手套防止被扎伤;

2.抵制生食诱惑,确保入口海鲜彻底煮熟,以消除潜在的致病菌威胁;

3.在海滨活动前后仔细清洁身体,特别是开放性伤口应避免直接接触海水,必要时使用防水贴布保护;

4.这些人群尤其要注意:老人、儿童,以及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者。

5.被海鲜扎伤后的处理:如果不小心被海产品扎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把血挤出,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溃烂,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文|记者 李可欣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