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乡土味的广东“村晚”,为何越办越红火?
今年“五一”假期,广东省“四季村晚”活动在各地举办得如火如荼。
这一场场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盛宴,让南粤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广东“村晚”为何越办越红火?越来越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它丰富了文化供给,挖掘了消费潜力,融合了农文旅体……人们从中能找到很多答案。
“村晚”舞台绽放乡村新活力
群众文化是“村晚”最浓厚的底色,2025年广东“村晚”延续“群众编、群众导、群众演”的核心理念,将传统非遗民俗与现代文化艺术融合,打造“村民自己的艺术舞台”。
佛山南海西樵镇听音湖畔,当地小学生的狮艺武术节目赢得全场喝彩;潮州饶平新圩镇西山村,返乡大学生带着与弟弟妹妹组成的锣鼓队登台表演;汕头澄海盛洲村的“顶流民星”如姨,凭借“生腌英语”翻唱英文歌曲走红网络,首次登台便是在“村晚”舞台。
青年参与为乡村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多元碰撞让老传统有了新表达。
中山三乡镇雍陌村将非遗传承与现代潮音混搭,用方言rap出大学生的家乡情怀;阳江江城埠场镇文化广场上,太极扇表演《中国功夫》和拉丁舞《桑巴》相映成趣;
韶关始兴白石坪村,将吃粉、采茶、插秧、打糍粑、唱山歌等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片段搬上舞台,“转化”成符合舞台标准、大众审美的节目;
惠州博罗嶂背村“村晚”集中呈现了横河花园大鼓、出凤、龙门蓝田瑶族少女成人礼“舞火狗”、苏东坡传说等非遗题材的节目,吸引线上线下近60万人次观看。
传统文化在创新融合中焕发新生,“村晚”成为凝聚乡情、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文旅融合激活经济新动能
“村晚”是“家门口的盛会”,更是乡村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
东莞万江滘联社区以刘屋粮仓为主场,以游客与本地村民角色的沟通串场,通过视频连线演出及现场表演,联动万江大汾、新村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及中国“藏茶之都”挂牌处——石美社区,用实景、实情沉浸式展示东莞水乡文旅新场景。
惠州博罗以“村晚”为桥,抢抓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机遇,持续擦亮“罗浮山下四时春”文旅IP。
除了以“村晚+”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各地还积极探索“村晚+”特色节庆活动,汇聚四方人气,促进文旅融合。
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将“村晚”与“三月三”壮族歌墟节相结合,以“多彩民俗汇歌墟,民族风情共赏时”为主题举办活动。
深圳宝安2025年广东省“四季村晚”活动暨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持续开展了9天,活动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超过四千万人次、线下参与市民超过50万人次。
中山市三乡镇“村晚”适逢五一劳动节,将致敬劳动者主题与音乐节活动巧妙融合。
整合资源催生消费新场景
“村晚”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与流量,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旅发展。
广州增城派潭镇至今已举办26场“村晚”,带动了周边景区、酒店、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标杆;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青年返乡创办的民宿、咖啡馆与“村晚”联动,吸引游客2.67万人次,带动消费1428万元;梅州兴宁径南镇以“村晚”为契机,宣传“兴宁鸽”“兴宁单丛”等特色农业IP……
“村晚”是群众文艺表演的舞台,是乡村文化传承的平台,更是好物美景、特色产业推介的展台。
“村民主体、企业参与、政府统筹”,“村晚”的持续火爆是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结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东莞万江滘联社区“村晚”打造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非遗墟市,让看龙舟、赏民俗和购买非遗产品两不误;佛山南海西樵镇“村晚”联动美食文化周,现场共设100多个美食摊位,本地传统老字号、知名餐饮企业和新兴美食品牌纷纷入驻;中山三乡镇雍陌村“村晚”的特色文旅市集设置五大主题互动区,邀请中山市中医院医生进行中医义诊和特色理疗。
“村晚”与音乐会、美食节、非遗市集的结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探索出“农文旅体康”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据悉,2025年广东以春节、春、夏、秋、冬“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为重点,带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
全省共遴选确定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西山村等示范展示点15个及活动点90个,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珠玑村将承办全国秋季“村晚”主场活动。未来,广东“村晚”将书写更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