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哭泣照沦为“高潮针”广告:谁该为无辜者的“社会性死亡”埋单?

金羊网 2025-05-08

5月5日,一张“高潮针”宣传照片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照片中,一位泪眼涟涟的女士神情哀伤,而宣传文案却赫然写着“使用高潮针后的效果”。

然而,事实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谎言。照片的主人公梁女士在看小说时为情节所感动落泪,她用手机拍下了自己哭泣的模样,并上传至网络社交平台,分享那一刻的情绪。但这张照片竟被恶意嫁接在低俗广告中,从一次日常分享演变成了一场席卷网络空间的权益危机。

事件登上热搜后,短时间内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讨论量超100万条,无数网民开始追问: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个人信息安全究竟该如何守护?

现象透视:网络侵权的冰山一角

事情还得从2023年的一个普通午后说起——彼时还在求学的梁女士,沉浸于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一时兴起拍下了这张哭泣的自拍照。当时,她将照片上传至抖音,并配文抒发当时的感慨。可谁能想到,这一举动竟成了她噩梦的开端。

2024年初,梁女士偶然发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陌生网站上。起初,这些网站访问量较少,但随着时间推移,侵权范围不断扩大。照片被不法分子用于“高潮针”等不良内容的宣传,严重损害了她的名誉,也让她的精神饱受折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梁女士毅然决定维权。

然而,维权之路布满荆棘。她多次通过相关平台举报侵权行为,却遭遇了复杂冗长的投诉流程。举报时,不仅需要提交照片原创证明、侵权页面截图,还得附上个人身份证明等多项材料,且审核周期漫长。即便反复申诉,也仅有少量侵权内容被下架。更令人寒心的是,维权期间,部分网友对她无端质疑、恶意指责。身心俱疲的梁女士,深刻体会到普通个体在对抗网络侵权时的渺小与无力。

梁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达47.99万件,其中,网络环境下的肖像权、名誉权侵权案件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体权益被肆意践踏的残酷现实。如今,网络盗图行为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摄影博主的作品被婚纱影楼盗用揽客,素人的旅行照片被旅游网站用于虚假宣传,明星剧照被非法影视平台当作引流工具……网络黑产的猖獗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深层剖析:黑产链条与平台失责

网络侵权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且隐秘的黑色产业链:上游,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在各大网络平台批量抓取图片资源;中游,他们借助图像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更具迷惑性;下游,这些被盗用的图片被广泛用于色情网站引流、虚假广告推销、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成为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工具。梁女士的照片,就在这条罪恶链条中,从承载个人情感的载体,沦为黑产牟利的“商品”。

部分网络平台在这场侵权危机中也难辞其咎。受“流量至上”“利益驱动”思维影响,一些平台对内容审核流于形式,甚至对侵权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梁女士的经历为例,她在维权过程中,遭遇举报流程繁琐、审核周期漫长、反馈结果敷衍等问题。某些短视频平台用户举报侵权内容时,需经历多个复杂步骤,提交多项材料,且审核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的监管机制,无形中为侵权者提供了生存空间,助长了网络黑产的嚣张气焰。

破局之路:构建多方协同共治体系

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指出,破解网络侵权与暴力难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共治体系。法律层面,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保障公民权益,但侵权主体隐匿、跨国取证难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亟须完善相关法律细则,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与威慑力。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积极运用AI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及时拦截侵权内容;同时简化投诉流程,提高处理效率,让维权不再困难重重。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推动国际合作,对网络黑产进行全链条打击。

梁女士的维权之路,不仅是捍卫个人权益的抗争,更是对整个网络生态的深刻叩问。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构建一个法治、文明、健康的网络空间。唯有通过法律的有力约束、平台的主动担当、公众的自觉参与,才能让网络成为传播善意与美好的桥梁,而非滋生恶意与伤害的温床。当每一个个体的权益都能得到尊重与保护,我们才能真正拥抱数字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文|记者 彭纪宁 实习生 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