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30多所高校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2025年有何新变? 五年培育效果如何?

金羊网 2025-05-07

近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0多所高校先后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储备的核心工程,强基计划侧重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自2020年启动以来,强基计划已走过五个春秋,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或通过转段等途径升学,或步入社会。今年,多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从招生规模到培养方式,从学科特长到综合评价,各校强基计划的政策性转变,折射出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风向。

新增交叉学科专业从“巩固根基”到“精准制导”

4月18日,中山大学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在原有的10个专业基础上,中大今年新增药学(生物医药)专业,依托药学院培养,同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一个培养方向,依托计算机学院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新增应用物理学专业,由物理学院及光电学院联合培养;电子科技大学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与数理基础科学两个专业,分别依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方向,天津大学新增合成生物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增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等。

今年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变化主要在于新增多个工科专业或多个工科培养方向,且部分具备学科交叉特点,人才培养从基础学科延展至应用学科,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更加精准地应对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先哲表示:“强基计划最初看重基础学科培养,但随着社会对交叉学科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交叉人才需求渐趋旺盛,强基计划正在将单一学科培养引导至更具实践性的交叉学科培养上,培养更加灵活的创新人才。”

最初选择强基计划的学生大多对于基础学科抱有一定兴趣。中山大学哲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曾思闽介绍道:“我在中学阶段就对哲学问题很感兴趣,认为严谨的哲学思维是变化时代下的硬通货。有同学与我探讨过基础学科的弊端,但我认为学习本身是需要热爱而非唯利的。”在学习过程中,她已经感受到了学科交叉的浪潮:“在学科交叉方面,我感觉目前跨学科合作仍停留在‘近亲学科’层面,如果能真正打破‘文-理’‘形上-形下’的认知壁垒就更好了。”

强基计划向交叉学科的延伸,是否会违背其“强基”初衷?陈先哲表示:“高等教育正从以往的学科导向转为问题导向,强基计划侧重培养基础学科的扎实功底,而这种功底需转化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他认为,强基计划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是顺应社会实践需求的表现,不会影响基础学科本身的地位。并且交叉学科培养道阻且长,学生仍需具备传统核心课程的扎实基础。

部分高校取消竞赛破格机制筛培体系逐步完善

自2024年起,多所高校政策新增“单科破格”新模式,数学或学校指定科目成绩优异且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可直接破格入围校测或放宽入围倍数或满足第一志愿入围。今年,许多高校延续去年新模式,主要针对数学、语文、物理等科目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

据中山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对于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生态学专业且已确认报考的考生,单科成绩符合新高考省份数学大于等于140分的要求,即可破格入围考核。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单科成绩达145分及以上或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之一单科成绩达100分或理科综合成绩达285分及以上,且在理科组计划数5倍至7倍(含)之间的考生,其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同科类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华东师范大学的文科组入围成绩为高考成绩+高考语文单科成绩*0.5。

为何高校重视单科成绩?“单科成绩突出的人往往拥有某些科目乃至跨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高校重视单科成绩优异的学生,既基于对学科培养的人才筛选需要,也是针对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的动态调整。”陈先哲认为,“单科破格”模式的延续,不但展现了对前期改革成效的巩固,而且使更多具备尖端学科潜力的人入围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催生更多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取消了奥赛金银牌破格生破格录取的政策。陈先哲对此解读道:“经过多年的实践,各高校在招收竞赛生方面正经历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部分学生在奥赛中的优异成绩或许来源于密集训练,其综合能力与学科素质不一定符合特定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高校强基计划在筛选中将更加聚焦学生的特定学科核心素养,注重长周期培养人才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匹配度,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不断调整优化,推动强基计划不断向解决实际社会问题靠近。

第一批强基学生完成转段强基计划效果究竟如何

强基计划进入第六年,第一届就读强基计划的学生已本科毕业,第二届学生即将毕业。作为强基计划的“先行先试者”,学生们在强基计划的就读体验如何?他们将如何铺展未来的人生道路?

强基计划专业与同院系的同名专业在培养方案上有一定区别,以更好地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曾思闽提到:“中山大学哲学强基计划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方式,其中,导师制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获得研究生阶段的深刻指导,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我们的专业课单独开班,公共课也尽量分班教学。相较于普通班,我们教学更加深入,也有优先进实验室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四学生黄绍璞介绍。据了解,有些强基计划专业还为学生提供资金项目和研学机会。“我们大三的时候去南京研学,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等地。”中山大学物理专业大四学生刘善分享道。

强基计划采取本硕或本博一贯制培养,这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但学生们若继续读研需要经过一定考核。浙江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王晖介绍:“我们实行本博一贯制培养,大三下学期,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完成转段,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转硕。但愿意接收直博生的导师不多,生态学博士无法容纳全部学生,所以在转段时会有名额限制。”而黄绍璞选择离开华南理工大学,到香港大学深造:“我们学院做微生物方向和生物医学科学工程学院的方向都与我的研究意愿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我选择放弃转段。”

“我觉得,强基计划是政策庇护下的学术‘桃花源’,让我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纯粹思想探索中。”曾思闽表示。记者了解到,学生总体上对强基计划培养比较满意,不过认为也有改进空间。“强基计划对科研型人才来说非常好,我们都很满意。不过不喜欢基础学科的同学要谨慎考虑,不要持有用低分进高校的心态。”刘善介绍。“我们的课程量非常大,课程难度高,课业压力比较大。”王晖告诉记者。

从4月中旬开始,多所高校已开启强基计划网上报名通道。对此,陈先哲建议:“单科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可把握政策优势,有意识地选定合适的学校,通过强基培养进一步开发学科特长。此外,对交叉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可将个人兴趣特长与学校详细招生培养方案相匹配,探索新的可能性。”

(经受访者要求,本文中刘善、王晖均为化名)

文|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 邓雅文

图|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