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锐减+公交减线:广州BRT陷存废争议求智慧突围
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拟暂停多条BRT线路运营的消息引发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截至4月30日12时,微博话题#广州多条BRT线路即将停运#阅读量突破140万。网友们围绕广州BRT未来何去何从,保留还是拆除,或者进行优化调整,展开深入讨论。
在网络舆论看来,BRT曾在广州交通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地铁网络日渐完善、市民出行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能否通过技术升级、资源整合与政策创新,让BRT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持续发挥作用,既关乎居民个人的便捷出行,更关乎这座城市的高效运转。
允许社会车辆“借道”,广州BRT已迈出第一步
4月29日,记者驾驶车辆由黄埔东路文冲段向西行驶,途经BRT珠江村站时发现,站台东侧原“社会车辆禁止通行”标识牌下方,竖起“高峰期间可借用BRT车道”的新标识牌,并将高峰时段界定为7:30-9:00和17:00-19:00。
由于该路段去车方向临近黄埔大道、中山大道、茅岗南路等多条道路分岔,受临近山体和BRT车道等因素影响,社会车辆最窄处只有两车道可供通行,而来车方向又有黄埔东路和大沙地西路等多条道路车辆汇入,高峰期经常出现交通拥堵,BRT专用车道允许社会车辆借道,也恰是过往车主多年来的共同呼声。
同样有市民发现,广州BRT岗顶站和师大暨大站西往东方向近期竖起“往跨线桥车辆可借道BRT”的标识牌。该路段BRT车道此前禁止社会车辆驶入,社会车辆如前往中山大道西,只能由天河路辅路经跨线桥前往,因路口收窄至双车道且其中一条是BRT专用车道,经常发生拥堵。车主们发现,该段BRT车道开放借道后,社会车辆可以不用再往天河路辅道挤,不仅行车更加畅顺快捷,也大大缓解了天河路辅道的交通压力。
事实上,自广州BRT运营初期,就有市民建议非高峰时段或夜间非运营时段,将BRT车道向社会车辆开放。尤其是随着广州城市中心东移,中山大道、黄埔大道等路段车流量日趋上升,甚至非工作日非高峰期时段也时常出现交通堵塞,这种呼声也愈发强烈。
有网民认为,BRT车道由BRT公交专用,占用所在主干道30%左右的路权,但非高峰时段通行效率并不高,夜间非运营时段禁止社会车辆的进入,简直是对道路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为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广州市公安交管部门也在不断统筹优化BRT系统专用道的管理,如自2023年5月起,在保障公交运行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运载学生的校车在全市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内通行。但BRT车道面向社会车辆的大门始终未曾开启。
岗顶站和师大暨大站“往跨线桥车辆可借道BRT”,珠江村站“高峰期间可借用BRT车道”,也意味着“借道”一事在争议多年之后,终于出现转机。
保留还是直接拆除,网友吵翻各执一词
公开资料显示,广州BRT日均客运量已从高峰期的85万人次降至2024年的26.62万人次。与BRT线路高度重叠的广州地铁13号线二期未来通车后,BRT日均客运量或将出现进一步下降。
相比较交通管理部门允许BRT车道分时段、分路段向社会车辆开放的谨慎尝试,网友们对广州BRT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保留还是拆除”的存亡之争。
“BRT只是一个时期的需要。如果占用过多社会资源,运营成本高企,却又不能产生相应的回报,或者有了更高效的替代方式,那就一定会被时代淘汰”“现实观察看,BRT确实挺鸡肋的。独占两个车道的空间,实际运送能力很有限”“不设立BRT专用道,可以大大减少拥堵”……有激进的观点认为,随着客流量下降,广州BRT已完成历史使命,“应该拆除BRT车道,将其让位于社会车辆”。
然而,这一观点受到不少网友的激烈反驳。
有人认为乘坐BRT出行便捷且实惠,两块钱即可实现换乘,有效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坐公交两块钱能跑好几个区了,坐得舒服还不用挤地铁换乘几条线才到目的地,凭啥为了迁就小车和电鸡而废了公交?”
有人认为,BRT仍是不少市民群众出行重要的选择,可以有效分担地铁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地铁压力同样很大,没有公交去挤地铁更恐怖,反正高峰期地铁公交我选公交,BRT取消了真是废了。”
还有网友认为,即便拆除BRT也未必能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倒不如让BRT系统继续发挥作用:“BRT挺好的,又没有坏,没必要拆。平稳运行了这么多年,实践证明它是成熟的。至于堵车,那是因为小车太多了。道路是永远跟不上小车的数量的。”
事实上,日均20多万的客流量的广州BRT,仍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于今年2月就相关线路计划暂停运营征求意见时曾表示,BRT线路百公里客流为其他常规公交线路的1.4倍。统计显示,BRT体育中心站至棠下村站日均客流强度超过1.12万人次/公里,接近地铁客流强度(1.35万人次/公里)。
突围路径:兼顾效率公平,实现价值重塑
近年来,因群众出行结构调整和客流量下滑引发的BRT保留还是拆除的争议,在国内已开通BRT的三十余个城市中广泛存在,一些城市已对BRT系统进行“微调”、甚至“爆改”。
如2024年9月30日起,北京市南中轴路快速公交专用道(BRT1)拆除道路中央全封闭隔离护栏,非高峰时段社会车辆将可以借道行驶;2024年11月,江苏常州公交集团发布公告称,怀德桥、怀德路延陵路、中国人寿(万福桥)BRT 站点将被拆除。
对于广州BRT的未来,有不少网友认为,与其探讨拆除还是保留,不如通过对现有BRT系统进行适当调整来提升城市整体的道路通行效率,起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让BRT系统在广州城市交通体系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有网友提出,在BRT专用道“借道”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判,扩大向社会车辆开放的范围,如BRT公交车夜间收车后,全路段允许社会车辆通行。
有市民建议,管理部门借助大数据和AI系统,基于导航软件和网络云平台的实时车流预测,动态调控允许社会车辆借道行驶的时间和道路区间。
还有网友表示,黄埔东路、中山大道的BRT专用车道完全可以升级智能化潮汐车道,“现在的车站,显示屏都提示清晰:在途的公交,靠近本站的,离本站还有多少站,提前预估下一辆公交的到达时间。BRT专用车道完全可以升级为智能车道,如红绿灯一般智能放行社会车辆。”
在高密度地铁网络和个体化出行浪潮中,BRT系统如何重新获得自身价值,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多重资源的优化整合、城市管理政策的创新,或许能让BRT系统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找到新的定位。
文、图丨记者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