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记者观察:深圳“机器人谷”正悄然成型

金羊网 2025-04-23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诞生!人形机器人战队和人类跑者同时冲出起跑线,像极了《银翼杀手》的续集,这一历史性的画面出现在中国北京。

冠军出自深圳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深圳的乐聚机器人,作为有着55公斤“最重量级”的选手也在比赛中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画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马拉松赛道,不仅画面“燃爆”,也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更折射出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的爆发力。

“机器人谷”已然形成

翻看深圳的地图不难发现,南山区留仙大道两侧,一条长约10公里的“机器人大道”正悄然成型,这里涌现出了众擎、普渡、优必选、帕西尼、智平方、逐际动力、数字华夏、跨维智能等机器人领域的“八大金刚”,还有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激光雷达第一股”的速腾聚创、“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这条串联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留仙洞总部基地、南山智园的创新走廊,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更以“高校-研究院-企业”的黄金三角架构,重构了机器人产业的全球版图,形成了全球瞩目的“机器人谷”。

从大学城地铁站出发,0.5公里半径内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仿生实验室里,帕西尼科技正测试能感知0.1克压力的多维触觉传感器;1.2公里半径圈里哈工大(深圳)机电学院的激光雷达实验室,速腾聚创工程师在调试第四代固态激光雷达;3公里半径上,优必选“未来工厂”内,机械臂正组装新一代Walker S人形机器人,隔壁的智平方Alpha Bot已开始学习汽车线束装配。

在深圳南山,“15分钟创新圈”已然形成。南山区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总部进行网格化布局。正如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所言:“在这里,教授早晨的论文成果,下午就能在隔壁企业的生产线上验证。”在留仙洞总部基地体现得尤为明显: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直接供应给一街之隔的优必选,跨维智能的仿真数据实时输入智平方的训练系统,形成“上午研发、下午测试、晚上迭代”的协同节奏。

政策与资本的共舞

这种技术转化效率,在政策加持下进一步提速。2025年深圳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近期,南山区委、区政府发布《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通过“成本归零”破解初创企业的生存困境,形成“政府搭台、导师赋能、市场验证”的闭环生态,将创业成本压缩至趋近于零,覆盖人才引入、空间供给、资金支持等全周期需求。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

资本市场的嗅觉更为敏锐。深创投集团总裁刘苏华在公开场合表示,截至2024年底,深创投累计投资机器人产业链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到14.3亿元,覆盖了机器人机器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在深圳投资达4.1亿元,占比近30%。

以“谷”为舟驶向智能时代的深水区

近段时间,南山机器人“八大金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与街舞演员共舞,众擎人形机器人完成世界首例前空翻特技,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目前,南山区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占深圳市比重约三成,是深圳市机器人第一大区,已经集聚了30余家优质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

深圳机器人的发展目前正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政府通过天使基金、算力补贴降低初创企业风险;高校以“新工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共生联盟”,共享技术、共担成本。资本的嗅觉已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潜力。

从“三来一补”的制造基地,到全球机器人创新的策源地,深圳的蜕变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当机器人从科幻走入现实,深圳正以“谷”为舟,驶向智能时代的深水区。这是一座城市与一个时代的双向奔赴。未来,留仙大道或将成为中国的“机器人大道”,而深圳机器人谷的故事,或许会像硅谷一样,成为技术创新与城市进化的经典叙事。

文|记者 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