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10只蟑螂背特制相机包参与地震救援
在3月28日缅甸发生地震后,新加坡派遣救援队伍,于3月30日抵达灾区。红星新闻记者从新加坡内政部科技局(HTX)获悉,这支救援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技术小组,他们携带了10只经过改造的“半机械蟑螂”参与人道主义救援任务。这是全球首次将昆虫混合机器人投入实际救灾行动。
该机构表示,尽管这项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但考虑到缅甸灾情的严重性,决定提前部署原型机。
这些“半机械蟑螂”并非普通的昆虫,而是经过特殊改造的马达加斯加嘶嘶蟑螂。这项技术由该机构联合南洋理工大学(NTU)和Klass工程与解决方案公司研发。工程师可以通过电极向它们的神经和肌肉发送信号,控制其移动。
吃完胡萝卜与水
蟑螂背着特制相机包,深入废墟瓦砾
3月31日下午,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一处约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倒塌医院区域,新加坡内政部科技局的工程师王佳兴和叶健伟首次派出了这些特殊的“救援队员”。每只蟑螂体长约6厘米,背部携带一个微型“背包”,里面集成了热成像相机、导航传感器和无线通讯设备。
在搜救犬完成初步排查后,半机械蟑螂被派往更深的瓦砾缝隙,帮助探测被困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任务耗时约45分钟。
王佳兴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首次看到这些半机械蟑螂成功在废墟中爬行时,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是全球首次在人道主义行动中部署这种机器人。看到机器人成功穿过瓦砾,也肯定了我们多年来的研发工作。”
为何选用蟑螂?新加坡内政部科技局表示,目前最先进的微型机器人因移动所需的高能耗,运行寿命仅几分钟,不适合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搜救任务,而昆虫能够自主移动,蟑螂体型小巧,可钻进狭窄缝隙,且生命力强。
工程师们表示,在缅甸灾区投入救援工作的蟑螂靠胡萝卜和水,即可维持生存,状况良好。
四入废墟未发现幸存者
工程师: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不过,首次实地部署也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挑战。
王佳兴坦言,倒塌建筑结构的复杂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不同地点的建筑结构差异很大,废墟情况各异,这使得“通用的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半机械蟑螂在缅甸灾区的部署。“我们在新加坡受控的(模拟)环境中从未体验过这种情况。”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因为作为机器人工程师,我们并不常有机会亲赴前线部署。”王佳兴说,“我们发现,测试环境和实际环境非常不同。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我们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进展并不顺利。但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
4月3日,半机械蟑螂在内比都再次出动两次,总计在缅甸灾区部署了至少四次。新加坡内政部科技局表示,尽管未发现幸存者,这些任务为技术改进提供了现实场景的部署数据,有助于推进该新兴领域研发。
王佳兴表示,他们计划利用首次部署的数据,进一步优化技术。此外,他们还将优化工作流程,缩短部署时间,并减小蟑螂身上背包的尺寸,使其在未来的生命救援任务中更加高效。
红星新闻记者 邓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