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啥痴迷“打鸟”?爱好者们自述入坑经历
最近,“打鸟”火了!起因是演员李现晒出鸟类图和“打鸟”vlog,获得生态环境部点赞。紧接着,全国各地纷纷“喊话”邀请李现前来“打鸟”,频频登上热搜,让原本小众的休闲活动彻底“出圈”。
“打鸟”是指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浏览与其相关的内容,有一个现象获得广泛关注: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拍摄、观察鸟类。还有网友调侃道:20岁开始“打鸟”,少走40年弯路。过往印象里,该娱乐项目似乎是老年人专属,公园里扛着“长枪短炮”拍摄鸟儿的大多也是退休人士。
那么,这届年轻人,咋就热衷于“打鸟”?记者采访了居住在广州、上海、苏州的年轻鸟类爱好者,听他们讲述怎么进入观鸟圈子以及背后的故事。
高二学生说:
热爱大自然,不分年龄
16岁女生羽季(昵称)自小喜欢亲近大自然,初三那年,她在同学介绍下得知有项探索野生动物的活动:观鸟。从此,羽季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观鸟,有空就往苏州各个公园跑,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看爽了才回去”。以至于中考前的周末,她还在外面观鸟,“通过望远镜看鸟儿的动作,让人很放松。”
观鸟半年后,老式望远镜无法满足羽季的需求。于是,她升级了望远镜,用攒下的压岁钱买了台相机,“因为想要记录见过的鸟。”她希望捕捉鸟类捕食、飞行、求偶等动态行为,或者展现色彩丰富的鸟类形象。在羽季的镜头里,棕头鸦雀啄食被形容为“小卤蛋蹦蹦跳跳吃东西”,环颈鸻被比喻为“一颗一颗微焦棉花糖”,金眶鸻是“扁扁土豆”等等。
在羽季看来,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不只是拍摄鸟类的美丽瞬间,同时融入当下创作的感受和心境。令她最兴奋的一次经历,要数在山上看到林雕。“我正盯着地面,突然一道黑影出现,从我头顶掠过,把我的影子都盖住了。”这是羽季距离猛禽最近的一次,回想起来有种不可思议的触动,“既惊慌又敬畏”。
上了高中后,羽季的假期基本贡献给鸟儿们。她会提前一年规划想去的观鸟点、想看的鸟类,她会凌晨五六点坐高铁去上海观鸟,她会顶着夏日高温连续三天蹲守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儿……2023年至今,羽季累计看了近170种鸟,足迹遍布江浙沪。“观鸟跟其他阶段性爱好不一样,是可以让人坚持一辈子的事,因为鸟的种类实在太多了。”为此,她阅读了大量鸟类相关书籍,包括图鉴、散文、漫画,塞满了整个两米长的书柜。
平常,当羽季出现在公园的观鸟队伍里,不时会引得周围的叔叔阿姨好奇:怎么一个学生会对观鸟感兴趣?“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不分年龄。”羽季也注意到,观鸟群体确实逐渐年轻化,连小学生都在观鸟。
对羽季来说,观鸟更重要的作用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回由于太繁忙而丢失的对自然的热情,找回对生命的纯粹的热爱。”正如,羽季在发布观鸟照的社交账号上所写:记录与荒野重逢的世界。
大二学生说:
观鸟创造一种无法替代的情绪价值
大二女生小翠(昵称)的观鸟之旅,源自一次偶然。
2024年樱花季,小翠独自前往武汉旅游,返程前空出半天。小翠选择来到中山公园,不抱目的地闲逛,举着相机随意抓拍。机缘巧合,几只小鸟“闯进”她的取景框。“当时整个人状态十分自由,才会静下心观察从未注意过的事物。”
在此之前,小翠对鸟类知之甚少,她一度以为所在城市里只有麻雀和喜鹊。当天,小翠蹲在中山公园草地上,围观鸟儿们打架、蹦蹦跳跳。短短两个小时,她的识鸟名录新增了乌鸫、黑脸噪鹊、珠颈斑鸠、北红尾驹、金翅雀、白鹡鸰。
回到广州,小翠加入了学校的观鸟社团,没课的时候跟着老师、同学在校园里搜寻鸟儿的踪迹。如果时间充裕,她会跑到越秀公园、白云山、火炉山、浔峰山等稍远的地方观鸟。“以前一般宅在宿舍”,自从“入坑”观鸟,小翠的生活习惯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就连寒假都安排了满满的观鸟行程,“有点上瘾”。
2025年1月,小翠回老家宁夏过年,刷到一条招募年轻“鸟人”组队寻找贺兰山红尾鸲的帖子。这是一种以贺兰山命名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她听说特别难遇到,打算碰碰运气便报了名。当天,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小翠和同伴裹着厚厚的外套,踩着冰雪、吹着冷风上山。原本小翠不抱什么希望,有鸟友告诉她,曾经连续找了5个冬天都没看到。没想到,当天幸运值拉满,只花了两个小时,他们就成功找到贺兰山红尾鸲。灰橘相间的毛色,正在山岩和树刺间灵活蹦跳吃枣子。
“第一次去找就看到,太满足了。”几个月后,再讲起那段经历,小翠依然难掩激动。于她而言,去全新的地方探索、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遇到从未见过的鸟,多重因素综合创造了无法替代的情绪价值。“我也是在周围年轻人的带动下,才逐渐爱上观鸟。”尽管入门才一年,小翠已经无法自拔地沉迷在小鸟世界里,总共观察过190余种鸟。
现在,每天清晨,宿舍外鸟儿鸣叫,小翠大概率都能辨别出是哪种鸟的声音。她笑称,这是观鸟人的基础技能:观鸟之前,各处听到的都只是鸟叫;观鸟之后,知道各处是什么鸟在叫。
在读博士生说:
带着好心情观鸟,获得双倍快乐
鲸头鹳痴迷者、“不务正业”的birder,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读博士鹳鹳(昵称)给自己贴的标签。2023年,她参加了一次观鸟活动,被带队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所吸引。“当时觉得观鸟很有意思,一抬头就可以看到鸟,相当于与大自然对话。”
耳濡目染下,鹳鹳摸索着观鸟,每到闲暇时间就报团或者约上好友解锁周边的观鸟点。一来二去,观鸟发展成她的业余爱好,“让我体会到无限探索的可能”。从那时起,她的假期旅游大多只有一项行程:观鸟,从南京、苏州到南通、盐城乃至贵州,皆是如此。
观鸟快两年,在杭州的一次经历令鹳鹳印象尤为深刻。2023年5月,她跟随观鸟协会老师前往天目山寻找烟腹毛脚燕。来到一处聚集巢穴,鹳鹳看到有些小燕子蹲在地上,不飞也不动,等着鸟妈妈喂食。他们索性趴在地上,匍匐着一点点前进,只为拍摄烟腹毛脚燕的高清大图。鹳鹳记得,她至少贴地观察二三十分钟,心情特别愉悦,完全不觉得累。“样子傻乎乎的,很可爱。”
有人将观鸟当作解压放松的休闲活动,鹳鹳则对观鸟有一种“执着”: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会去观鸟。她不希望通过观鸟过程消化负面情绪,而是带着好心情去看鸟,然后获得正反馈。她觉得,观鸟如同开心地去见好朋友,获得双倍快乐,虽然这个朋友可能是第一次见面。
文 | 记者 鄢敏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