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推广!广州这个街区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聚焦城市更新行动八大类任务,共评选出41个典型案例。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成功入选“历史文化传承类”典型案例。本轮入选项目均为完成并投入使用、实施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具有复制推广意义的城市更新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以人为本、理念方法、实施模式、示范作用、底线要求等有关遴选标准,择优予以公布。
所在区位
广州市荔湾区
项目规模
用地面积约11.37公顷
总投资额
约11.3亿元,一期8000万元、二期10.5亿元,包括财政资金、社会资本
四至范围
东至多宝路,西南至恩宁路,北至宝华路
起始时间
一期2016年竣工并向社会开放,二期2019年3月开工、同年10月示范区竣工,2020年8月非遗街区开街、2021年粤博东段竣工,2022年6月金声竣工。
实施情况与成效
恩宁路骑楼街诞生于1931年,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是粤剧、武术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地,也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亟须修缮维护及更新改造。2016年起,深入探索微改造“绣花功夫”,通过街区保护规划、试点实施方案、房屋修缮方案、产业运营策划“四位一体”实现全流程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完成640余米长的恩宁路骑楼街修缮活化、500米长的恩宁涌景观提升、约5.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修缮提升,在保留传统业态、遵循整体风貌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业态,老街区既保留了老西关的乡土文化韵味,又能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喜好。
带动老城商业价值提升
永庆坊一期投入运营后,吸引了近60家精品民宿、创意轻食、文化传媒等方面商户和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约150个,间接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为街区注入新活力,月均流量约20万人次。二期新增就业岗位约1300个,带动经济收益过百亿。2020年,永庆坊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并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自2021年至今永庆坊吸引的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仅去年一年就达到2000万人次。
推动居住环境品质提升
为约1263户居民提供房屋置换、修缮等系列帮扶措施,涉及私房修缮面积约9.75万平方米,切实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品质、提高了老旧建筑的结构和消防安全等级。新增约90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切实改善民生。
成为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名片
举办表演艺术月活动,让粤剧、舞蹈等艺术文化融入市民与游客生活,形成保护历史文化的社会共识。永庆坊荔湾城市记忆馆自2023年8月开馆以来,已有超100万人次入场参观,亲身感受荔湾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岭南风情和红色印记。
经验做法
引导社会企业长租改造运营
针对街区复杂的历史情况,厘清多元主体责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政府解决前期用地征迁、保护利用管控等相关问题,采用BOT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运营,拓宽保护利用的资金渠道,出租国有土地(资产)解决盘活难题,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创新多元产权结构与复杂土地模式下的街区保护活化路径,改变一般土地财政的思维方式,盘活国有资产,从一次性收益转变为长期收益,通过产业注入与提升,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
注入传统文化修补地区功能
政府制定功能业态规划与产业正负面清单,鼓励建筑空间的多功能混合使用。在实施阶段,以企业运营激发街区活力,以“文化引领、甄选高品质、做强夜经济”为原则,紧扣粤韵芳华、岭南匠艺的街区特色,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引入连锁或本土特色品牌百余个。联合市、区两级文化部门,邀请10位国、省、市级的广彩、广绣、醒狮、古琴等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力打造“广州非遗街区”,传承焕新历史文化。
融合现代适应性改造优化人居环境
延续传统居住功能并改善环境,提升街区公共服务水平,维护在地居民的社群关系,突出“留人、留形、留神韵”,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开展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四网融合改造,以及居民房屋修缮、门窗更换、外立面提升等工作,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搭建智慧消防系统,解决历史城区消防问题,进行产业培育,促进地区内新旧文化融合,实现不同年龄层、不同收入群体以及居民与访客之间的和谐共生。
探索参与式设计方法制度化实践
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由政府代表、专业技术代表、社区社工、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等多方组成,制定“共同缔造”工作方案。通过社区工作坊、入户访谈、主题座谈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实现规划建设的多主体协商,促进社区空间环境共建共治。针对恩宁路骑楼街逐栋制作立面控制手册,与沿线商户积极沟通、讲解改造方案,结合商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骑楼改造方案,共建共享,提升街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