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文被高校教师判零分,专家警示过度依赖AI可能威胁学术诚信与知识产权
近期,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热度再上新高,也让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近日,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群里发布一份通告,老师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记者查阅发现,近期,不少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教育专家指出,高校制定AI使用规范是必要的,过度依赖AI不仅可能导致学术不诚信问题,还可能侵犯知识产权。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教育评价体系亦需更新以适应这种变化,要清楚区分学术成果中哪些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在AI的辅助下产生的。
记者查阅发现,近期,不少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包括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等。例如在2024年11月,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这成为国内高校中,首份专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AI工具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文件中明确了“六个禁止”,其中包括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结果图片、正文文本等关键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明确披露是否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需详细说明使用方式、细节及生成内容的具体标注。天津科技大学则规定,若学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将发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制定AI使用规范是必要的。由于AI技术本身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人尚不清楚如何合理利用AI,容易出现滥用情况。他表示,“学校制定相应的规范,是让AI的使用尽可能地确保利益大于害处。”并促进学生遵循相应规范。
他提到,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AI的使用。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规范,但一些突出的问题已经显现,例如学生利用AI简单复制作业,“这显然不符合教学增长学生能力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储朝晖强调,AI生成的信息和文本应该只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最终依据。他解释说,AI所表述的信息往往是概括性的,与人通过具体实验得到的数据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得深入的知识和认知,这是AI无法替代的。
此外,过度依赖AI不仅可能导致学术不诚信问题,还可能侵犯知识产权。由于AI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明确的来源标注,这可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储朝晖指出,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教育评价体系亦需更新以适应这种变化,要清楚区分学术成果中哪些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在AI的辅助下产生的,“让它(学术成果)是产权清晰的同时,也能够分得清楚是不是存在侵权行为。”
文/记者 罗清峣